心脑血管怕凉 注意“秋收冬藏”

版次:A07  2021年10月18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尤其在早晚时段,能够感受到明显的凉意。除了遇冷感冒外,秋季也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如何通过调整生活习惯、进行适当补益等方法减少发病率?心脑血管病只有老年人才会得吗?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中青年群体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心脑血管病来袭 气虚血瘀是根源

心脑血管病受气温的影响较大,所以每逢换季的时候,心脑血管病患者就需要格外注意身体健康。秋天天气变冷,引起血管收缩,早晚温差大,给心脑血管造成的压力也大,容易引发血压高、血脂高、心脑动脉硬化等疾病。

从中医所讲的“虚实”来看,心脑血管病的易患人群是老年群体,因为年纪大的人血管的运血能力变差,代谢能力差,容易引起“痰瘀”。“痰”是指人体中水湿积聚不化,原本用来润养身体的水谷精微无法被完全代谢掉,积聚成废物就是“痰”。而“瘀”则是指血液瘀滞,由血液运行不通所导致。当痰积聚到达血脉时,就会引起“痰瘀”,从而导致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同时,心脑血管病的病因大多缘于气虚血瘀的毛病。中医讲“肾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老年人脾肾两亏、气血不足,更容易气虚血瘀,因此更易患上心脑血管病。老年人可通过补脾肾来通血瘀,气血足了、体质变强,自然能够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反复。另外,秋季预防心脑血管病还需要多喝水,并且保持良好的作息和生活习惯,如忌辛辣、不熬夜等,尽量减少天气变凉和变干燥对人体造成的影响。

小心疾病年轻化 提早防治很关键

许多年轻人认为,心脑血管病离自己很遥远,但疾病的年轻化让他们不得不开始注意身体健康。年轻群体中时常谈起又十分担心的猝死,其实正与心脑血管病有关,猝死被解释为脏腑的急性衰竭,其先兆表现就是心脑不适。

不少人分不清冠心病、心绞痛、心脏早搏等一系列心脏相关疾病及症状的区别。其实心脏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胸痛、心悸,如果明显发生了心悸、心跳过快、心脏漏跳,那么很可能是心脏早搏,就要格外注意了,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另一方面,如果脑血管出了毛病,症状一般表现为头晕、头痛,尤其是在头晕时出现了1至2秒的大脑空白,很有可能是发生了脑缺血。就算在短时间内缓过来了,也一定不能轻视,因为这些都是猝死的先兆表现,可能发展为脏腑的急性衰竭,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少年轻人都在问,“太作”是不是真的会出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很多时候身体出毛病都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累积而成的,换句话说就是很多病都是“作”出来的,比如夏天贪凉,每天都离不开冷饮,尤其在天气炎热时喝冰啤酒,非常伤阳气。

熬夜、作息不规律也是年轻人普遍存在的不良生活习惯,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让身体无法得到足够的休息,就会伤肾,也就是伤阴精,人就老得快。如果一直不注意生活作息,不改正生活上的坏习惯,“太作”很可能会导致阴阳两亏、气血不足,致使免疫力低下,从而大大影响身体健康,引发包括心脑血管病在内的许多疾病。

秋冬进补养生 小心过犹不及

很多人都听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但真的明白要怎么“养”的人却少之又少。中医里所讲的“养”和“补益”,并不是让大家在秋冬时节吃很多补品,吃了不适合自身体质的补品,或是吃得太多,反而会伤身。“养”其实指的是根据天气变化、季节特点,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来让身体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比如坚持每天在晚上11点以前睡觉,就是养阴了。

俗话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原本是指一年中的农事,春天万物生发,夏天生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在中医理论中,其实也有这样的说法,就是讲到了天气寒冷的秋冬,人们要把气血“收藏”起来,注意保暖,不碰寒凉之物,以防寒气入体,对身体造成危害。

还有不少年轻人崇尚的“朋克养生”,如“可乐泡枸杞”“熬最长的夜,敷最贵的面膜”等等,其实是不合理的,长期下来很可能对身体造成比不良生活习惯更坏的影响,如果想要通过进补来调整身体,最好遵医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补益方法。

另外,错误的理解不只在“吃”上,不正确的运动理念也会让身体受到损害。

一些年轻人认为运动健身应该出的汗越多越好,甚至去穿曾经风靡的“爆汗服”,其实这是错误的理念,适量运动应该是让人感觉身体舒畅,而不是追求尽量多地出汗。中医讲“汗血同源”“气随液出”,如果每次运动都是大汗淋漓,甚至产生了无力感、手脚发麻,那就对身体造成了不良影响,尤其体虚的人更不能过量运动。

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