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议会于2021年3月20日通过宪法修正案,将首都阿斯塔纳更名为努尔苏丹,以向刚刚卸任总统职务的哈萨克斯坦第一任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致敬。
努尔苏丹位于广阔的哈萨克斯坦中北部半沙漠草原,在伊希姆河的旁边。努尔苏丹海拔347米,面积300平方公里,座标是北纬51.1度、东经71.5度。
1991年,哈萨克斯坦独立后,这城市改称为阿克莫拉(白色坟墓之意)。1997年12月10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阿克莫拉郑重宣布,阿克莫拉市正式成为哈萨克斯坦“永久性首都”。
1998年5月6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将阿克莫拉改称为阿斯塔纳,因为“阿斯塔纳”在哈萨克语中意为“首都”,而“阿克莫拉”在哈萨克语中意为“白色坟墓”,这不利于首都的形象。但阿克莫拉州的名字没有改变。
伊希姆河,这条世界上第42长的河流将努尔苏丹(阿斯塔纳)分为左右两岸,一边是仍然保留了前苏联建筑风格的“老城”,一边是象征未来的“新城”。
“老城”的这一侧,一座哈萨克末代可汗Kenesary 骑在骏马上挥斥方遒的铜像伫立着,正越过郁郁葱葱的树林,看河对岸那片散发着奇幻色彩的新城。在他的身后,本是1960年代苏联政府通过移民建立起来的一个不过10万人的城镇,然而如今这里苏联风格的公寓正逐渐被新住宅所替代。铜像下方,几个肤色不同的孩童接过父母递过来的Gelato,心满意足地伸出舌头,一口一口舔着五颜六色的意大利冰激淋。脑海中闪过一系列碎片化的印象,丝绸之路上的驼队,中亚腹地的游牧民族,曾经的世界第四大核武器库,寒冷的“白色坟墓”……然而眼前的这座城市,却丝毫看不到这些印记。
河对岸,便是外界所熟悉的那个阿斯塔纳。有人称它是梦想之都,各国建筑师在这里释放灵感,成就美名。也有人把它叫做草原里的迪拜,依靠石油和矿产发家致富,挑战物理定律建造现代都市——在这个世界上第二冷的首都,打造这些奇形怪状的建筑难度不亚于沙漠建城。
22年前,当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决定将首都从“苹果之城”阿拉木图迁至当时还名为“阿克莫拉”(哈萨克语中意为“白色坟墓”)的北部小城时,不少人发出质疑:听说那里遍地都是白色坟墓,是个被诅咒的地方,真的能行吗?
事实证明,纳扎尔巴耶夫既有前瞻远视的“鹰眼”,也有坚持践行理想的坚强神经。1997年,哈萨克斯坦从拥有百万人口的阿拉木图,迁都至这座只有十二万人口的小城,政府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资金,将其变成了如今中亚最现代化的城市,人口超百万。
2017年6月10日至9月10日,115个国家齐聚努尔苏丹,在这片占地25公顷的世博园区内,以“未来能源”(Energy of the Future)为主题各展其能。那次世博会吸引了超过三百万人观看,而哈萨克斯坦为这次博览会培训了4500名志愿者,他们遍布于机场、交通枢纽和世博园区内,为前来参观的客人们提供多种语言的帮助。
场馆之外,有一座名叫丝绸之路(Silk Way)的大型购物广场,此外周边还有会议中心、音乐厅、住宅小区等配套设施,政府承诺确保这块区域在世博会结束后将继续为努尔苏丹市民发挥作用。
一座城市中轴线上的建筑,往往代表着它最想呈现给世人的一面。这座空旷的新城中,几乎所有宏大的工程都分布于这条“千禧轴线”上。
中轴线的最东端起始于独立广场,一直通向著名的“白色帐篷”,购物中心沙特尔可汗。独立广场上有一座通体洁白的Kazakh Eli 纪念柱,91米的高度象征着哈萨克斯坦独立的年份,底座上是5米高的纳扎尔巴耶夫青铜雕像。
离独立广场不远的地方,便是被称为中亚最美清真寺的哈兹拉特苏丹清真寺(Khazret Sultan Mosque),它静静地矗立在广场北边,在阳光下白得耀眼,惊艳了时光。
这座传统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四座宣礼塔和穹顶的高处带有一圈蓝色的装饰,带有很明显的哈萨克民族风格。即便是在这座未来之城,宗教也依然是重要元素。这座清真寺由纳扎尔巴耶夫亲自命名,意为“圣洁的苏丹”。
整个清真寺综合体占地11公顷,建筑面积17700平方米。平时可容纳5000人祈祷,最多可容纳万人。建筑设计中采用了古典伊斯兰建筑风格,同时又广泛运用了哈萨克式的建筑装饰,因此显得别具一格。
哈兹拉特苏丹清真寺内有几个特别的礼物,一是来自迪拜的巨大水晶灯,二是失而复得的皇冠,以及一本珍藏的《古兰经》。
巴伊杰列克观景塔是一座纪念塔,高97米,以纪念1997年哈萨克斯坦将首都迁至阿斯塔纳。乘坐直梯从一层前往顶层的球形建筑,出了电梯后便可看到屏幕中对于这座纪念塔的介绍。
千禧轴线最西端的这座如同“白色帐篷”般的建筑是根植于这片土地的游牧民族精神的象征,“白色帐篷”将人们带回了自由自在的草原生活,而帐篷内数百家品牌商店和融汇各地美食的餐厅,则带人们徜徉于现代生活中。
除了中轴线上的宏伟建筑以外,若想感受哈萨克传统社区文化,远离市中心的传统毡房度假区Ethno Village 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初窥草原民族生活的空间。
哈萨克毡房又被称作“马背上的房子”和“白色宫殿”,一般有3米高,有环形的毡墙和圆锥形的屋顶组成,穹顶大多用红柳,木框用松木,连接各处的则是牛筋,整个毡房不用一颗钉子。
毡房内通常会铺满手工编织毯,木质矮桌置于其中,墙上挂着狼皮、冬不拉。如今毡房已退出大多数哈萨克人的日常生活,只能在一些远离城市的部落里见到,但是对于旅行者来说,能够一窥毡房内的细节,已是有趣的体验。
这个度假区里还有许多当地手工艺人带着饰品和艺术品前来售卖,同时也有不同风格的餐厅,根据供应的菜系不同,建筑风格也有所区别。在这里,还可以体验骑马、射箭等草原运动。
哈萨克斯坦由131个民族组成,不同模样特征、不同信仰的人们共同构成了哈萨克斯坦的前景。
因为种族的多样化,当地人的节假日也纷繁多样。在这里,你常常能见到不同宗教的人们共同庆祝彼此的节日。在努尔苏丹的一个街区里,你会看到东正教堂、清真寺和犹太教堂就在相距不远的地方。现代建筑的设计也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喜好,千禧中轴线的两旁,既有线条优美的Art Deco风格建筑,也有韩国人兴建的外形中规中矩,却配置了智能化设备的高档公寓。
有人说,努尔苏丹实际上是表现哈萨克斯坦发展的一个符号,同时“在相当程度上,这座新兴城市更是国家领袖带领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和整个社会通往‘光明大道’的象征”。
城市公园里,由纳扎尔巴耶夫带头种下的小树苗已经长高,没有人再质疑22年前,纳扎尔巴耶夫为什么选择了这个沼泽遍地,冬天气温常常低于零下40摄氏度的“白色坟墓”作为新首都。如今,这座年仅22岁的城市,有着意气风发的面孔,尽力对外展现自己的多样和包容。
究竟是什么使得城市伟大,又是什么使得它逐渐衰退?被称为城市“预言者”的美国作家乔尔·科特金总结道,占据神圣之地,社会秩序有条不紊,来自五湖四海的城市居民的多样化天性能够得到激发,城市才能兴旺发达。
(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