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育淮王鱼 拯救“水中珍品”

版次:03  2022年06月15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记者 张雪峰 摄影报道

在淮河凤台硖山口,生长着“水中珍品”淮王鱼,它是这儿的土著鱼类,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由于味极鲜美,加之长成期长、生存条件高,曾濒临灭绝。正是年复一年的增殖放流,淮王鱼种群开始恢复,让淮河得以重现淮王鱼。

凤台城北湖渔场承担着淮王鱼繁育工作的重任,每年为淮河增殖放流提供源源不断的淮王鱼苗种,淮河里的淮王鱼由此生生不息。渔场副场长张青海,更为淮王鱼的繁育作出了卓越贡献。

“三夏”大忙季,正是淮王鱼繁育时。从5月底到6月中旬的20多天时间里,是凤台城北湖渔场繁育淮王鱼最忙碌的日子,而张青海则是其中最忙碌的人。繁育工作从每天清晨开始,先后要为26条淮王鱼雌鱼催产挤出的鱼卵授精。每条雌鱼产卵数量在2-6万粒,经过几日的孵化,除去不成功的,算下来,每日的孵化数量在50余万尾,日复一日,直至20天的淮王鱼繁育季结束。接下来,还要进行黄颡鱼、江黄颡的繁育。

2009年,张青海在安徽农业大学由校招进入凤台城北湖渔场。在安农大,他所学专业为“水产养殖”,由青涩学子来到凤台,张青海适逢其时。这是因为,从2008年开始,淮河实施增殖放流,以补充枯竭的鱼类资源,特别是特种鱼类。增殖放流需要大量鱼苗,要从专业渔场购进,以后更要求从省级水产良种场购进鱼苗,由此,省级水产良种场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可藉订单做大做强。

张青海刚到城北湖渔场时,渔场只能繁育传统的“四大家鱼”,黄颡鱼、江黄颡等特种鱼类还是空白。而随着增殖放流的演进,这些特种鱼类鱼苗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此时,城北湖渔场把目光盯上了黄颡鱼繁育。随着张青海的加入,大大推进了这个进程。2010年,他被派到水产大省湖北学习黄颡鱼繁育技术。黄颡就是俗称的“戈牙鱼”。毕竟是所学专业,张青海上手很快,回来之后第一年,城北湖渔场就繁殖了100多万尾黄颡鱼。

2012年,淮王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获批,淮王鱼增殖放流随之实施。2014年,城北湖渔场开始实施淮王鱼繁育项目,淮王鱼同黄颡、江黄颡习性相近,有了此前黄颡、江黄颡的成功,渔场志在必得。接到命令后,张青海到江苏、四川等地学习。淮王鱼学名长吻鮠,除淮河外,长江里也有这种鱼,江苏、四川已有成功繁育经验。除此之外,渔场又和安农大及省水产研究所开展合作,当年即成功繁育出50万尾淮王鱼苗。

淮王鱼繁育是个辛苦活,白天的忙碌自不必说,晚上还要看夜。淮王鱼成鱼亲鱼进入繁育池,有捕捞、运输、打催产针等过程,雌鱼是两次注射,雄鱼是一次注射,淮王鱼担惊受怕,会有应激反应。加之淮王鱼对氧气需求大,要巡夜,怕其缺氧,不小心看护可能造成死亡。因此,每到繁育季,张青海都吃住在场里,根本顾不了家。长年的辛苦,还要不断学习,让30多岁的张青海显得有些老相,但他没有怨言,依然奋力拼搏在一线。

目前,凤台城北湖渔场已成功繁育淮王鱼1450万尾、黄颡鱼1.5亿尾、江黄颡5600万尾、杂交黄颡鱼1000万尾,为人工养殖及淮河流域淮王鱼物种保护提供了优质苗种,挽救了濒临灭绝的淮王鱼,为淮王鱼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做出重要贡献。

图:渔场副场长张青海在观察为淮王鱼生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