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宝安徽楚文化博物馆——

“王后少室镐”里的“镐” 为何读hào不读gǎo

版次:02  2022年10月1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记者 付莉荣 苏国义 廖凌云

感受悠久的历史,领略灿烂的文化。近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走进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和大家一同看文物,探馆藏。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里藏宝众多,其中有许多有意思的器物,一件名为“王后少室镐”的青铜器就引起了很多参观者的兴趣。

首先,“王后少室镐”的名称“镐”在大家日常生活中的习惯读音为(gǎo),一般常组词为“铁镐”“镐头”。镐头,俗称“十字镐”,是一件刨土的工具,一般为木质的长把儿,铁质的头部,整个呈T型,形似鹤嘴锄,一头尖,另一头呈扁平铲状。它用途广泛,大型的可用来敲开、破坏硬质地面,如水泥地面、冰面等,小型的可作为随身工具,一般用于户外活动。“镐”亦为古兵杖之一,形式奇特,长一丈三尺,纯以铁制,其重量不亚于斧銊。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讲解员陈路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镐京是古都名,简称“镐”,为西周国都,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沣水(今名沣河)东岸。资料显示,周懿王时暂居犬丘(位于兴平市东南约4公里处阜寨乡),周武王以下诸王,至于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皆居于镐。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文王在丰,武王在镐。

“王后少室镐”是战国时期的器物(公元前475—前221年),它于1933年在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这件器物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陈路向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解释:“相传,在镐京的东边有一个池塘,叫镐池,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大型的盛水容器称为‘镐’,在古代主要是用来当作沐浴的盆。”《说文解字》中也有记载:“镐,温器也。”因此,在“王后少室镐”中,这个字的读音为(hào)而不为(gǎo)。

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提出疑问:“如何知道这件器物为王后所使用呢?”陈路向记者介绍,这件器物的口沿上有铭文记载,铭文显示,“王后少室镐”就是楚国王后用来沐浴的盆。

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目测了一下“王后少室镐”的直径,大约为60厘米,这样的尺寸如何能用来洗澡呢?陈路解释,其实“王后少室镐”并是我们想象中常用的浴盆或者浴缸,不能够站进去或者坐进去沐浴,而是一件盛水的器具,由侍女在一旁舀水来为王后沐浴。“夏天用来盛放冰块,放在屋内可以防暑降温,或者冰镇美酒都是不错的选择。另外,它还可以盛放清水,利用反光作用当作镜子来梳洗都可以,这种种用途都展现出了古人的智慧。”

其实,古人对于洗浴是非常讲究的,古时的“沐”指洗发,“浴”指洗身。大家平时所说的浴盆,顾名思义就是洗澡盆。

据了解,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就已经使用浴盆洗澡了。李商隐在《寒碑》中说:“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词。”其中的“汤盘”就是指商周第一位君主成汤曾用青铜沐浴盆来洗浴。据说,周朝初期,虢国的季子白也曾用浴盆,并且他使用的浴盆还很富有现代元素,并且尚存至今。《礼记·内则第十二》中记载了古人使用木质浴盆沐浴,在《礼记·玉藻第十三》记载了对木质浴盆的称呼为“杅”。浴盆发展到战国时期,又称为“鉴”,实物可考证为现存的“战国双龙鉴”。《说文解字》中说:“鉴,大盆也。盛水做洗器。”《庄子·则阳篇》中也有关于此记载。到了汉代的浴盆就多为铜浴盆,清代的浴盆主体则多为水泥烧制,现代气息非常浓郁。由此可以看出,古时沐浴工具的使用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报记者 张越 摄

[手机扫一扫]
复制pc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