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走进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和大家一同探馆藏,感受承载历史记忆的文物如何焕发新的活力。
说起越王勾践的故事,很多人都十分熟悉,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被后人称为“卧薪尝胆”,后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这一成语也成为励志的经典。
可说起越王勾践的儿子,不少人就有些茫然了,在本次寻宝中,记者看到的这件“越王者旨于赐”剑就是由勾践的儿子者旨于赐在位期间打造,这把剑意义重大,不仅能够看出当时越国与蔡国之间的关系,更真实反映了那个年代的青铜兵器铸造水平。
记者仔细观察这把剑,它由剑身、剑格、剑柄和剑首四部分组成,剑首呈喇叭状,剑柄上有两道凸箍,用绿松石镶嵌出精美的勾连云纹,在剑格的双面用绿松石镶嵌出极富美感的空心鸟篆八字铭文:“(越)王王(越)者旨于赐”。
据了解,这把剑的所有者为越王者旨于赐,他是越王勾践之子,也就是文献中记载的“鼫(shí)与”,在位六年(公元前464年至公元前459年)。据说,这短短的六年里,为鼫与铸剑的工匠曾为其精铸了一批兵器。之前的考古发掘中,也曾出土几件铸有“者旨于赐”剑铭文的青铜剑、青铜戈,有专家认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就是“越王者旨于赐”剑。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解说员杨柳向记者介绍,“越王者旨于赐”剑为战国时期越国的青铜兵器,“它于1996年1月出土于寿县西圈(战国早期蔡国贵族墓葬)3号墓葬,也是我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据考古发现,寿县境内蔡国墓地,也称“西圈墓地”,出土了一批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墓葬。不仅有“越王者旨于赐”剑、“蔡侯产”戈、“蔡叔献舞之行”双联戈等铭文青铜兵器和青铜车马器,还有漆木器、玉器、原始青瓷、印纹硬陶等,表明其主人有较高的身份。
那么,一把越王在位期间打造的青铜剑,为何会出现在蔡国的墓葬中呢?这就要从当时越蔡两国与其它各国之间的关系说起。
春秋后期,吴、楚为争夺对江淮流域的控制权,战火不断。位于淮河中游的州来国,是南下北上的军事战略要地,自然成为吴、楚争夺江淮的首要之地,几易其主,先后成为楚、吴、越、蔡等国势力范围。
楚国向淮河流域扩张时,蔡国首当其冲,公元前506年,蔡国与吴国结盟,双方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与楚军展开激战,最终击败楚军20万主力,攻入楚郢都,楚、蔡结怨。公元前505年,楚国凭借秦国的力量,击败了吴国。蔡国恐怕楚国报复,为求吴国庇佑,于公元前493年蔡昭侯时迁都州来。越王勾践经卧薪尝胆,于公元前473年一举灭吴,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后蔡国又与越国交好,一同抗楚。
杨柳向记者介绍,越王者旨于赐与当时在寿县地区的蔡国君主蔡声侯产属于同一时代的王侯,两人年龄相近,并且共同抵抗楚国,他便将在位期间所打造的青铜剑作为信物送于蔡国,最终入葬于蔡国贵族墓葬中,这就是为什么“越王者旨于赐”剑会在蔡国墓葬中出土的原因。杨柳表示,“这把剑的出土,反映了越蔡两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密切交往的友好关系,同时为我们了解越国先进青铜兵器的铸造技术,提供了一件十分难得的实物资料。”
张越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