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1952 淮南从此崛起

煤矿铸就的丰碑

回望1952 淮南从此崛起

版次:04  2022年11月11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全国劳模丰绪然的光荣岁月

——全国劳模丰绪然的光荣岁月

丰 婷

(接11月8日4版)

1951年10月1日,祖父再次受邀参加国庆观礼,又一次受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一年,他沉浸在巨大的幸福中。年底,他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孩子,也就是我的父亲。初为人父带给他更大的工作热情和动力,他身体里巨大的能量像火山一样喷发而出。

1951年1月28日的《淮矿工人》刊登了祖父写给毛主席的信和中共中央办公厅给予的回信——

丰绪然写信给毛主席后,中共中央复信勉励,希望团结群众为国家增产更多的财富而努力。复信全文如下:

绪然同志:

向毛主席报告你矿一年来生产成绩的信已收到。你们在采煤、岩石掘进、机械制造等方面,创造了新纪录,特向你们致以祝贺。你们这种成绩的获得,是发挥了工人阶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结果,希望你们更好地团结群众、厉行节约、提高技术,发挥生产中的潜在力量,为给国家增产更多的财富而努力。

此致

敬礼

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

一九五O年十一月十九日

1951年12月,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冬日的气息渐浓,大通矿笼罩在热烈的生产气氛中。为了迎接1952年的元旦,大通矿开展“挑硬仗运动”。当时的大通矿正在推行技术改革,试验新采煤方式——急倾斜煤层台阶式采煤法。在试验阶段,因顶板压力大,不好控制,工作有危险,整个试验工作进行得很困难。祖父做为一名新党员,踊跃参加新采煤方式的试验,并在实践中摸索经验。在苏联专家指导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大胆提出把10米小台阶改为20米大台阶。经过试验,效率提高一倍,出煤率提高,丢煤率减少,并首创日采72米,出煤145吨的全国风镐采煤最高纪录。

1952年1月5日的《上海新闻日报》刊发了名为《淮南煤矿国庆大队第一队再创全国采煤新记录》的消息,报道了这件事情。

【上海讯】国营淮南煤矿实行新采煤法的国庆大队第一队,得到井下运输工人的有力配合,在去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再创一天内工作面全员平均采煤十八点一九四吨的全国新记录。那一天,全队三十六名职工在急倾斜全充填式新采煤法场子上,采出了中硬煤质的煤六百五十五吨,支柱五百二十八根,全员平均效率达到十八点一九四吨,超过了去年四月二十六日所创造的全国记录(十一点八五一吨)百分之五十三以上。

1954年,著名翻译家傅雷在给儿子的信中写下了一段激情四溢的文字:“亲爱的孩子:我六月二日去安徽参观了淮南煤矿、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到十二日方回上海……祖国的建设,安徽人民那种急起直追的勇猛精神,叫人真兴奋。淮南煤矿的新式设备,应有尽有:地下三百三十公尺深的隧道,跟国外地道车的隧道相仿,升降有电梯,隧道内有电车,开采的煤用皮带拖到井上,直接装火车。原始、落后、手工业式的矿场,在解放以后的六七年中,一变而为赶上世界水平的现代化矿场,怎能不叫人说是奇迹呢?”

以措辞严谨著称的傅雷,用“奇迹”两字来表达参观后热血沸腾的感受,代表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亿万中国人的真情实感。当时的中国大地,处处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中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场景。我想,祖父丰绪然应该是那火热场景中最动人的风景之一。

解放前,淮南煤矿只是在提绞方面改用了蒸汽绞车,加强了运输系统的能力,而采煤工具仍沿用笨重的手镐,井下运输用人力推,掌子面出煤用大筐抬,采煤工人照明还是几人合用一盏小油灯。由于设备简陋,生产工具落后,加上工人饱受奴役和压榨,劳动情绪和生产效率极低。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工作在整个国家生活中居首要地位。淮南煤矿以建设600多万吨煤炭生产规模,创建大型一流煤炭企业为目标作为“一五”时期的发展战略。这个时期,淮南煤矿的广大职工怀着改变新中国“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形成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生产建设高潮,刷新了一个又一个的生产记录,谱写了火红年代淮南煤矿的壮丽诗篇,“一五”时期成为淮南煤矿重要的奠基时期,从1949年到1966年十七年的时间里,淮南矿区初步奠定了具有当代水平的国有煤炭企业基础。

上世纪80年代,煤炭行业从原来以人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采矿模式转向智能化、自动化的采煤作业。这种技术形态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采煤效率。过去工人下井,都要背“三大件”:斧头、铲子、手镐,煤矿采掘工作全靠工人肩扛手抬。慢慢地,开始采用风钻和炸药,直到现在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综合机械化掘进,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95%与80%。

如今的淮南矿区,正在积极响应国家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号召,新一代淮南煤矿人立足“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在机械化开采、自动化开采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井下综采技术与装备已经从依赖进口到基本实现国产化。淮南大地上建起的一座又一座智能化煤矿,开启了煤矿智能化开采的新时代,并不断向无人化开采迈进。在不久的将来,提起煤矿人再也不是满脸煤灰的矿工形象,干净整洁的操控室里,技术人员通过地面操控完成远程无人采煤的时代近在咫尺。如果祖父泉下有知,一定会为他曾用热血和生命奋斗过的煤矿而欣慰骄傲。

翻开淮南煤矿史,回望淮南煤矿100多年的风雨历程,几代淮南煤矿人用汗水、智慧、甚至鲜血和生命写就了淮南煤矿的壮丽篇章。我做为矿工子弟,听闻了祖父为煤矿建设奉献了一生,目睹了父亲为煤矿建设挥洒青春。如今,我已成家立业,我的爱人仍然在为淮南这座城市的现代化煤矿建设发展添砖加瓦。从全国劳模风镐手,到煤矿机电技术骨干,再到智能化矿井建设的践行者,祖父、父亲、爱人三代人用各自所学脚踏实地地从事着同一行业的工作。祖父就像一座永远的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煤矿人前赴后继,共同描绘美丽矿山的新画卷。

淮南作为“华东工业粮仓”,丰饶的煤炭资源养育了几代人。作为矿山子弟,我们依矿而生,依矿而长,矿山养大了一代代矿工子弟。我们的后人仍将依靠这片山水生存,我们有责任建设好这片热土,让我们的后代依然可以享受到这片土地带来的富饶。

图一:丰绪然(左二)在北京参加观礼时的留影。

图二:1951年1月28日的《淮矿工人》刊登了祖父写给毛主席的信和中共中央办公厅给予的回信。

图三:1950年9月15日,皖北区劳动模范代表出席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大会时合影(左二为丰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