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1952 淮南从此崛起

激情燃烧巅峰时刻

——淮南煤矿机械厂的奋进历程

版次:04  2022年11月23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肖存燕

淮南因煤兴市,1952年6月经批准正式设立省辖淮南市。淮南市一经成立便迎来井喷似大建设大发展,四面八方的劳动者源源不断汇聚到这里,一座座矿山、一间间工厂拔地而起,一所所学校、一家家医院开工建设。一座新型能源城在江淮大地快速崛起,淮南由此走上工业立市的发展历程。

翻开淮南工业立市的历史书卷,淮南煤矿机械厂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页。我因是淮南煤矿机械厂子弟,对老厂怀有磨灭不去的感情,藉此机会正好对淮南煤矿机械厂的历史做个全面了解和梳理,温故成长岁月的时光片段,呈现时代的吉光片羽,以纪念曾经的年代。

为了这次写作,我特意去档案馆调阅资料,让人意外的是有过辉煌历史的国企大厂竟然没有一本正式的厂史资料。后来,几经周折,联系到在凯盛重工有限公司工作的张勇杰。

张勇杰是淮南煤矿机械厂的老员工,工厂破产重组后留在凯盛重工有限公司担任副总工程师。他本人也是淮南煤矿机械厂子弟,其父张跃明是1952年外地援建淮南煤矿机械厂最早那批职工,对淮南煤矿机械厂的发展历史很有发言权,可惜老人家年事已高不便接受采访。幸运的是张勇杰多年来系统整理保存了淮南煤矿机械厂的厂史资料,这些珍贵的资料完整记录了淮南煤矿机械厂的历史变迁,也为我这次写作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和帮助。

艰苦曲折的创业年代

翻开厚厚的厂史资料,一张1952年12月24日由“中央燃料部煤矿管理总局招聘组”发给张跃明的口试通知书吸引了我的视线。据张勇杰介绍,这是其父最早入职淮南矿机厂的资料档案。张跃明是上海川沙县人,出生在农民家庭,1950年刚满15岁便去上海瑞昌机器厂做学徒工,到厂刚干两年企业就倒闭了,张跃明失了业,就去参加上海市劳动局组织的失业工人培训。时值新中国刚刚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全国各地企业纷纷到上海招工,考虑到安徽离上海最近,张跃明就选择了淮南。

1952年12月26日,17岁的张跃明通过了中央燃料部煤矿管理总局在上海组织的招聘考试,成为蔡家岗矿山机械制造厂(淮南煤矿机械厂前身)一名正式职工。10天之后,由蔡家岗矿山机械制造厂的张安带队,张跃明以及其他三四十名新招聘工人从上海赶到蔡家岗矿山机械制造厂报到,成为淮南煤矿机械厂搬迁到蔡家岗后大规模招工的第一批技术工人。

据张勇杰转述张跃明老人回忆,当年,淮南矿区物质条件极其简陋和艰苦,蔡家岗厂区周围几乎都是荒芜的田地和乱石岗,新员工就住在厂区旁边一间平房内,十几平方的空间上下大通铺挤了16个人。有的工人一看条件这么艰苦当场就要求回去,还有一部分工人干了几个月悄悄离开了。当年,张跃明刚入职一个月工资41元,厂里伙食不错,比上海工厂待遇还好些,便留了下来。其父从钳工干起,一路成长为生产调度员、生产处副处长,直至1995年光荣退休。

像张跃明这样的外地职工在淮南煤矿机械厂有很多,上世纪50年代,随着淮南煤矿机械厂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源源不断地加入淮南矿机厂,我父亲肖绪良便是其中一员。父亲1956年从黑龙江鸡西煤炭学校毕业分配至淮南煤矿机械厂从事技术工作,在工具车间一线从事模具制造,直到1994年退休。期间,我的叔叔、姑姑也相继从山东老家来到淮南成为矿机厂一员,并在淮南落地生根,子女也都成了淮南矿机人。记得小时候自己所住的楼栋,住着山东、河北、上海、黑龙江、浙江等来自天南海北的邻居,不论他们故籍哪里,最后他们都成了地地道道的淮南矿机人。

从张勇杰保存的资料中,我看到一沓张跃明老人的证书和照片:1954年8月15日填写的职工履历表、1956年获得厂生产能手荣誉证书、1975年获得中共淮南市委颁发的立功证、1981年获得淮南市立功证书、1986年与奥地利专家合影、1992年获煤炭工业部颁发的荣誉证书、1994年度厂标兵照片。这些宝贵的资料记录了张跃明在淮南煤矿机械厂一生的工作经历,也间接反映了淮南煤矿机械厂发展壮大的历程。

淮南煤矿机械厂始建于1931年,原名淮南煤矿局修理厂,最早位于九龙岗东矿南侧,隶属于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淮南煤矿局,开始只能生产提升罐笼、人力翻斗车、矿车等矿井产品。日军占领淮南矿区期间改名为“淮南矿业所中央工场”,抗日战争胜利后转属宋子文的建设银公司,1946年更名为“中央机厂”。1949年1月淮南煤矿解放,华东财办派员接收了淮南煤矿。为适应淮南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的需要,淮南煤矿公司决定扩大机厂规模,异地在蔡家岗重建新厂。1950年7月,“中央机厂”改名为“淮南矿务局总机厂”。1951年3月,新厂从九龙岗搬迁至蔡家岗,当时厂里共有104台机器设备,动力设备总功率近500千瓦,职工人数360余人,这个规模在当时已经算是比较大的机械制造企业了。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机械制造工业十分落后,煤矿机械制造业几乎为空白,全国只有河北张家口、黑龙江鸡西两家煤矿机械专业制造厂为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选定的专业制造厂。这两家机械厂生产规模相对较小,为加快建立我国自己的煤矿机械制造工业体系,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决定在偏南方省区再增加一家煤矿机械厂。经过苏联专家多方考察比较,1951年6月1日,燃料工业部煤炭管理局将“淮南矿务局总机厂”定为专业煤机制造厂,并将厂名更名为“蔡家岗矿山机械制造厂”,隶属关系由淮南矿务局划出直属燃料工业部煤矿总局领导。至此,我国第三家煤机制造专业厂正式诞生。

此后,淮南矿机厂进入飞速发展阶段。时值我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轰轰烈烈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国家集中力量优先布局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全方位创建自己的工业体系。淮南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被列入国家重点能源基地,从1952年开始,淮南西部谢一矿、谢二矿、谢三矿、李一矿、李二矿、毕家岗矿、李嘴孜煤矿、孔集矿相继开工兴建,到1964年,淮南矿区新增矿井7座,设计能力达855万吨。伴随着淮南煤矿的大发展,淮南煤炭机械制造也同步发展壮大。1953年,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决定再次扩大蔡家岗矿山机械厂的生产规模,到1957年扩建完工时,共完成投资531万元,完成产值1938万元,产量4660吨,远超原有的计划。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淮南煤矿机械厂由修理厂向制造厂成长的重要时期,管理系统化、生产专业化在这一时期得到初步建立。

热火朝天的激情岁月

从1958年到1960年,厂里行政隶属关系先是下放给地方,后又收回煤炭工业部,厂名正式变更为“淮南煤矿机械厂”。这期间,厂子再次进行大规模扩建,成为既有煤炭机械制造又有钢铁生产的联合企业,企业职工人数达5400余人,规模首次跃居全国煤机厂首位。至此,淮南煤矿机械厂已经成长为我国煤炭制造业的国之重器。淮南煤矿机械厂的发展得到党的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仅在1960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两次到厂视察工作(1960年2月2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和书记处候补书记刘澜涛、杨尚昆到厂视察工作;1960年5月16日,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莅临淮南矿机厂视察工作),全厂职工备受鼓舞。

从这个时期开始,淮南煤矿机械厂接连攻克多项技术难关,不断研发出多项机械产品。1962年试制成功摩擦式金属支柱,1965年试制成功了吊挂式带式输送机、钢丝绳带式输送机、液压绞车、大断面粑斗装岩机等12项新产品,成为该厂历史上新产品研制数量最多的一年。其中,长2600米的钢丝绳带式输送机和液压绞车均为国内首次制造的煤矿机械关键设备,淮南煤矿机械厂自此成为国内煤机企业中最早生产系列煤矿带式输送机的厂家。

(未完待续)

[手机扫一扫]
复制pc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