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灭的光

——淮南田家庵发电厂发展实录

营士田

版次:08  2022年12月06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1952年,安徽省正式设立直辖淮南市,距今已整整70年。从建国之初的满目疮痍,到当下的繁荣兴旺,这少不了无数奋斗在建设一线先辈们的贡献,是他们,用穷尽一生的努力绘就了如今美好的城市画卷。其中,淮南电力的卓越贡献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淮南工业立市这一正确决策最有力的佐证。

丰富的煤炭资源,天然的地理优势,种种条件加持下,淮南注定要走出一条煤电发展的道路。“煤不好时电来补”“电不好时煤来贴”,由于煤电之间的优势互补、风险效应对冲,淮南煤矿人始终没有停止对电的追寻,心里始终埋藏着电力情结。也正因为这一点,“电力梦”在一代又一代淮南煤矿人身上延续。所幸,淮南不负众望,成为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华东地区以煤炭、电力为主的能源生产基地、安徽北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更是孕育了有着安徽电力摇篮美称的淮南田家庵发电厂。

作为土生土长的淮南人,我家离电厂不远,加之父亲曾在电厂工作,因此,对于淮南田家庵发电厂我有着一种割舍不掉的特殊情感。恰逢建市70周年,有幸得以重新梳理淮南田家庵发电厂的发展历史,重温那些年里的难忘时刻,也期盼用自己的笔墨去重现淮南电力事业的辉煌过往,以此纪念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为了写好这篇文章,我找到很多关于淮南田家庵发电厂的历史资料,也去了田家庵发电厂历史展览馆参观,并有幸采访到了曾任淮南发电总厂书记和厂长的廖光圣老先生。今年已80多岁的廖光圣虽年岁已高,但精神矍铄,听闻我的来意后,更是全力配合。

一、峥嵘岁月谱写红色序曲

说起淮南田家庵发电厂,廖光圣的思绪便如开了闸的水坝一发不可收拾。作为奋斗了一辈子的事业,廖光圣算是跟电厂结了缘,挂了钩。不用回忆,不用酝酿,关于田家庵发电厂的一切,仿佛都烙印在骨子里,一个简单的开头,故事便开始了。

在他的描述中,我慢慢了解了很多关于田家庵发电厂的情况……淮南田家庵发电厂原名淮南电厂,始建于1941年10月,最开始由侵华日军建造,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发展淮南的地方工业,而是为了便于疯狂掠夺和开采淮南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于是,同年在淮南南岸下窑(今田家庵),安装了一台美制2000千瓦汽轮发电机,取名“下窑发电所”,这也是田家庵发电厂的最前身。1942年,日本人为扩大规模,在下窑发电所内建造了第二发电所,并安装了两台1600千瓦的机组。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技术人员和职工被遣返回国。那时,下窑发电所的总装机容量为5200千瓦。同年12月,矿路公司接手下窑发电所,并更名为矿路公司淮南电厂,规模进一步扩大。

1947年9月4日,淮南电厂正式成立,首任厂长单基乾。而当时的地下党员龙涌则利用电厂人事调整的机会从煤矿局进入电厂工作,担任了记工员。此后,他便开始秘密地进行共产党思想政策的宣传,提高电厂工人的政治觉悟。1948年成立了“中共淮南电厂党小组”。1948年12月,在淮海战役的隆隆炮声中,电厂党小组发动工人积极分子80余人,组成了武装护厂队。彼时的国民党已全然不顾人民利益,试图用投放炸弹的方式来摧毁发电厂。用廖光圣的话来说,当时的形势真是万分紧急,但电厂工人们面对死亡威胁,没有胆怯退缩,死活也不愿意离开,勇敢地与国民党当局展开了英勇的斗争,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抢修被炸坏的设备,日夜坚守在厂区,这才解决了基本的安全发供电问题。也正是有了他们的坚持,最终,淮南电厂才被和平解放,得以完整保留下来,为新中国的发展继续贡献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淮南电厂发电设备千疮百孔,为确保这座煤电发电厂的正常运转,也为了淮南电力系统的进一步发展,1950年,淮南电厂划归国家电力部门管理。同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因此,在党的领导下,淮南电厂举全厂之力对两台机组进行恢复性大修,这是电厂工人自建厂以来自己修复的第一套设备,意义十分重大。

1951年进厂的廖光圣正好赶上了当时技术革新的大浪潮,“新中国成立前,我们的发电设备都是所谓的‘洋机组’,当时的外国专家都不让我们碰。”也正是为了破除西方的技术封锁,凭着一股子不认输的骨气,工人们都铆足了劲要给外国专家看看中国人的本事,这才有了后面一系列重大技术革新成果的运用。就像廖光圣说的一样,他们不懈的努力不仅解决了当时面临的电力安全生产难题,更为国内电力行业推广运用提供了可复制的范例。当时的技机修厂车工邓嘉硬生生在材料紧缺的情况下,成功解决了汽轮机叶片锈蚀、脱落问题,获得了“全国电业劳动模范”称号。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建党30周年的大喜日子,安徽省第一条35千伏输电线路淮南田家庵至合肥的输电线路工程也正式动工,由此掀开了安徽省电力跨区域输送的历史篇章。一时间,淮南这张城市名片变得响亮起来,淮南田家庵发电厂的名字也开始慢慢崭露头角。

二、奋斗之歌描绘壮丽蓝图

1953年,随着国家战略方针的部署安排,国家各方面的建设都在有力推进,呈现出繁荣景象。电力作为工业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供需矛盾逐渐变得紧张。为满足生产建设用电需要,我国在捷克斯洛伐克专家的技术援助下,共同合作完成了第一台TQC型空冷6000千瓦汽轮机发电机组的研制。该发电机组设计电压6300伏,转速为3000转/分钟,开创了中国制造汽轮发电机组的先河,同时改变了之前电力生产完全依赖进口国外发电机组的历史。为把国产第一台6000千瓦发电机组建设好、运行好,也为了更好地开发淮南煤炭资源,国家经过慎重考虑和选择,决定把这台发电机组安装在当时处于国内电力生产领先地位、有着10多年丰富电力生产经验的淮南田家庵发电厂,并于1956年4月26日正式建成投入运行。因它的前端有一只小白鸽的形象,所以田电职工亲切地称呼它为小白鸽“001”号。

作为直接参与淮南电力两个“国产第一”组建和投产的电力人,廖光圣全程目睹了这一切。当年廖光圣虽进厂才仅仅4年,但经过厂里的培育,技术过硬的他早已任淮南电厂汽机分场副主任。在电力部及省市各级领导、新华社及其他媒体全部到场的盛大投产典礼上,廖光圣作为全厂员工的代表,光荣地登上主席台,接过启动机组的钥匙,并作了表态发言。机组更是在他手中发出正式运转的第一声轰鸣声。

彼时的田电,不仅自身整体发展水平高,而且对于电力人才的培养也走在了全国前列。尤其是成立了修订现场运行规程研究班后,得益于一大批技术员和老工人丰富的实战经验及扎实的技术水平,他们先后修订、完成77种规程、标准、制度和规章,其中国产6000千瓦机组运行操作规程成为全国样本,并逐渐成为全国电力系统代训单位,此后向全国输送技术、管理干部1000多人,仅1958 -1959年期间,为国际国内30个单位代训503人,成绩斐然。历时两年半的第一期扩建工程也先后完成安装,至此,淮南田家庵发电厂的装机容量达到3.1万千瓦,成为安徽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未完待续)

图一:1949年初,国民党反动派垂死挣扎,对田家庵发电厂进行破坏和轰炸。该厂职工在中共电厂党小组领导下,发动工人积极分子成立“工人武装护厂队”,开展护厂斗争。

图二: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TQC型空冷6000千瓦汽轮机发电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