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如何从美好乡野获得能量? (上)

版次:A07  2023年01月03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的一年,有哪些旅行计划呢?不如先从选定美好的民宿开始。

中国的乡村幅员辽阔,隐于其中的民宿几乎难以计数,那就让我们在中国地图上按顺时针画个圆圈,从北、东两个方向选取几处乡野美宿推荐给读者。它们或许并不是最优秀的民宿榜样,但都在“民宿助力美好乡村”的道路上做出了宝贵的尝试。

北:

陕西紫阳×花婆婆

紫阳花丛中的隐居从中国“民宿业的荒漠”京郊起步,到保定、十堰、遵义、汉中……“隐居乡里”的每一次选址都会让人大吃一惊,却都会离归园田居的梦想更近一步。这一次,他们将民宿建在了川陕交界的大巴山中。

“花婆婆”精品民宿是“隐居乡里”的第25个乡村改造项目和他们在陕西的第三个“家”。很多人都会好奇“花婆婆”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有很多人会想到美国绘本艺术家芭芭拉·库尼(Barbara Cooney)的代表作《花婆婆》,不过“隐居乡里”的花婆婆可是个地地道道的大巴山里的山民。

隐居乡里团队在前期项目考察时,发现山村里人人爱种花,村里的青壮年已外出打工,剩余的旧宅院大多早已破损,但留守家园的婆婆们却把每个破旧的小院打理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其中一位婆婆,八十多岁,她的院坝里遍地繁花,结满绣球、海棠,这是婆婆老伴儿留下来的花,经过婆婆的悉心呵护,这些花儿陪伴她走过了十多个年头。这便是“花婆婆”之名的由来。

以花为媒,“花婆婆”一步步融入了那片山水之间。民宿中每个独立院子均配备了一位管家大姐,她们都是当地村民,经过培训考核后,负责小院的清洁、维护及客人的餐饮、接待服务。

大姐们生于斯、长于斯,浓厚亲切的陕南乡音让住客们倍感亲切。“花婆婆”还在努力尝试通过住宿客人对乡村生活方式体验激活当地经济的再发展,计划在山村中开展手工作坊、扎染坊、田野课堂体验馆、园中种植体验馆等项目,让民宿与山村真正联动起来。

在“隐居乡里”的字典里是没有“逃避”二字的,他们其实是想为住客打造出一种“新式隐居”的度假方式,也就是让已经熟悉城市生活节奏的人们重新发现乡村的美好,并以一种轻松惬意的方式去享受乡居生活。

图:花婆婆民宿的建筑设计充分参考了当地传统建筑的样式,板石屋顶让人印象深刻。

东:

浙江余姚×树蛙部落

乡村建设的美丽童话“树蛙部落”充满了童话的气息,人们走过竹桥与石墙,便进入了充满治愈感的森林树屋当中。然而在这份美好景象的背后,却是“树蛙部落”对于乡村建设的艰苦探索。

“树蛙部落”的故事,开始于浙江余姚的一个落脚于四明山下的千年古村,鹿亭中村。在“树蛙部落”进驻之前,鹿亭中村村子也短暂地兴起过一阵旅游热。家家户户都张罗着开农家乐,但由于餐饮品质不高、村民服务意识欠缺、产品同质化,导致年均入住率不到50%。

“树蛙部落”创始人付丛伟在村里住了半年多,找到了设计方向——挖掘当地文化,参照七千年前发源于余姚的河姆渡文明,在石滩山涧旁,摒弃传统的工业建造方式,以装配式建筑的形式造一个原始部落。“那时的人们临水而居,用木桩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房屋多为三角形。在形式上不想循规蹈矩,我要抛弃任何形式的盒子——因为那是城市语境中的房子。”

在混凝土建筑占据乡村建设主流的当时,“树蛙部落”是当地第一个使用木建筑、生态材料的、用装配式建筑的模式去设计产品的项目。在建造材料的选择上尽可能采用本土生态原料:石材、竹林、砖瓦;在建造过程中,设计师们请了84岁的竹匠俞国志和63岁的石匠郑志来用自己的手艺,打造了横跨晓鹿溪的竹桥和民宿入口处的鹅卵石墙。就这样,“浙江最美树屋”现身于世人面前。

然而,经营民宿并不是做公益事业,光靠“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养不活自己的,还需要明确的商业逻辑。于是运营团队开始进驻,将民宿当成家一样打理。很多村民都成了“树蛙部落”的员工,目前民宿十多个员工中有一半是村里人。

店里还建立了富农专柜,和乡里共同成立农合联,通过网红直播带动、新媒体传播等方式,把阿姨们自己做的番薯粉丝、笋干分享给更多人,实现乡村的绿色食品与城市消费之间的流通。在余姚的4年时间,“树蛙部落”以自己的商业运营实践着乡村建设的“可持续生态研究”。在“树蛙部落”的带动下,300多位青年返乡创业,本地村民也重新开起了农家乐。 陆 毅

图:“树蛙部落”余姚店的生态树屋非常受亲子家庭的欢迎,经常一屋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