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声声自远 义举无言岁月知

27年践行公益,捐资已逾百万元,曾家英的公益之路还在继续,她的微光仍将温暖人心

版次:04  2023年01月06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记者 尚家起 李严 实习记者 李玥萌 摄影报道

从淮南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2400多公里的路程,还要面临海拔4000米低氧可能带来的高原反应,年轻人尚且吃不消,当年已是花甲的曾家英却一连去了两次。舟车劳顿、一路风霜,子女担心她的身体,她却“固执己见”“一意孤行”,只因在那高原之上,有着她挂念的一群孩子。

“去的时候是五六月份,天气很热,但那些孩子的手和脸都冻烂喽,看到他们,我心里就难受。”那一次,曾家英捐了4万元,但她没有和任何人说起过这件事。也正是因为亲眼看到那群孩子的不易,她在心里默默下了决定,“这个钱要一直捐下去。”

自1996年退休走上爱心助学之路,曾家英先后资助了安徽、四川、西藏、青海等地多个贫困学生。作为淮南市红十字会的志愿者,她热心公益,对于周边家庭突发困难或遇上国内外发生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时,她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红十字会捐款。

27年公益之路,曾家英捐资助学、爱心捐款等已累计达100多万元,先后获评“中国红十字会首批五星级志愿者”“安徽省感动江淮志愿服务优秀个人典型”“安徽好人”等荣誉。

海拔4000米山高,2400余公里路远,故事还在继续

1月4日上午,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见到了曾家英老人。在很多人看来,曾家英虽已年近80,但做起事来仍同年轻人般风风火火,好像永远充满着激情。“我去医院体检,医生都说我是30岁的心脏,40岁的血管哩!”曾家英说着,不服老的她还想在客厅里劈个叉,不过被一同前来的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赶忙拦住。

“去年一月份,老人在下楼时不小心踩空摔倒,医生要求在家静养。”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可即便如此,老人看到我们红十字会志愿者群里春节‘红十字博爱送万家’的消息,不等身体恢复,又跑来给她资助的孩子办理捐款。”工作人员“无奈”道。

曾家英热情且健谈,她27年的公益之路是从淮南市潘集区架河镇齐王庙开始。齐王庙小学地处偏远,在校的学生基本都是留守儿童,有的孩子家庭条件差点,缺衣少穿,曾家英看到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便从中挑选了几个家庭特困的孩子进行长期资助。

也正是这次资助,让曾家英在公益这条路上“一发不可收”。在安庆、六安、合肥等地,曾家英资助的多名贫困学生从小学读到了大学;在四川、青海、西藏等省份,一批批学生在她的资助下顺利完成学业。

谈及多年来资助过的孩子,曾家英坦言,最让她忘不掉的还是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格蒙寺孤贫学校的学生们。多年来,她一直和一位名叫继至红的老师保持着联系。“她来自内蒙古,一直在格蒙寺(孤贫学校)教学,2005年我去了那里和她见了第一面,后来她也来淮南找过我。”

2005年曾家英60岁,18载春秋悠悠而过,如今她也已近耄耋之年。岁月催人老,不变的是那一颗善心。“以前她(继至红)是老师,现在都变成了校长。”曾家英打趣道。海拔4000米山高,2400余公里路远,而属于她们之间的故事还在继续。

闲不住、坐不住,手里的钱也存不住

“钱在手里我心里着急,就想赶紧捐出去。”曾家英的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5000多元退休金,每月一到账,她就会对照资助的孩子地址,把资助款、衣物日用品一一寄走,只给自己留下500元生活费。一年两年还可以坚持,二十多年年年如此,有人不禁要问,这样做家里人会同意吗?

“奶,你该捐捐,该花花,我们不要。”这是曾家英孙子对她说过的话。“我父母那边的水、电、燃气费用都是我从网上给他们缴的,父亲还有退休金,他们也吃不了多少,母亲把退休工资捐出去,我们也支持她。”曾家英的儿子陈健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对母亲捐款的事,父亲不反对,也无怨言,全家人都不在意她捐钱,只要老人开心就好,开心对身体也有益,做子女的不干涉她,况且这也是回报社会的好事。

虽然家里开销有孩子们的孝敬,但曾家英仍过得很节省。“我一天吃两顿,早上一顿,中午一顿,也不怎么吃肉,吃素比较多,配点酱豆咸菜,也能吃一顿。”在曾家英看来,都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现在日子虽然好了,却也不能浪费。“老人有时为了省钱,买的苹果都是烂的。”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偷偷告诉记者。

一人兴善,万人可激。曾家英出生于革命干部家庭,热心助人的她受到祖父辈战斗奉献精神的熏陶有了27年公益之路,而她的德行善举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着后辈。“我的孙子1993年出生,学的是中医研究,他是2020年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当时他去援鄂我们全家都不知道,也是后来才告诉我们。”说到这,曾家英仿佛打开了话匣,言语中不乏自豪。

曾家英闲不住、坐不住,常跟着市红十字会走村串户参加公益活动。从百里外的王家玉孤儿院到乡村敬老院、农村小学,到病患者床头、特困户家中、残疾人面前……她总会变魔术般从随身带的挎布包里掏出一个鼓鼓的信封塞到需要的人手中。有一次,她晚上9时半才得知市红十字会要到大别山革命老区乡村学校考察、帮扶,她立刻报名,次日一早和年轻的志愿者们一道翻山越岭、马不停蹄地奔波两天,行程近千公里。还有一次,市红十字会计划去寿县偏远农村看望慰问留守儿童,因出发时间早没有公交车,曾家英早上4时多就起床,走了一个小时赶到集合点,生怕耽误了出发时间,错过了看望村里孩子们的机会。

自东向西,跨越27年的时间刻度,温暖仍在传递

走进曾家英的家里,两室一厅的房子装修简单,卧室里播放着电视剧,镜子前挂着两枚黄灿灿的奖章。如果生命可以用厚度来形容,那么曾家英27年的公益无疑更显厚重。一大摞捐款证明,印刻着她27年来的无私义举。

援助西南旱灾,落款2010年4月8日;援助玉树地震灾区,落款2010年4月22日;资助贫困三胞胎,落款2012年5月2日……粗略看去,约20多份捐资证明满满当当,鲜艳的证书映照着她的公益初心,而这也仅仅只是她多年来践行公益的“冰山一角”。

她说,“现在生活这么好,我不愁吃不愁喝,要钱有什么用,这是党和人民给的,要用就用在有用的地方,我要把它还给人民。我的祖辈父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付出太多了,他们都没有享受到,我们托他们的福,做这点小事跟他们没法比,我也算是告慰他们。我还会一直做下去、捐下去。”

如今78岁的曾家英乐观开朗,岁月白了华发,却不曾催促过她的一颗“不老童心”。淮南市红十字会每年春节期间都会开展“百名志愿者陪孤寡老人欢乐过大年”,她总是积极报名,不仅自己准备慰问物品,每到一处更是拉着和自己年纪相仿的老人聊起家常,她到的地方,总是笑声不断。

刚刚过去的12月,中国文明网公布了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候选名单,曾家英候选“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大爱无声声自远,义举无言岁月知,自东向西,跨越27年的时间刻度,曾家英的公益之路还在继续,她的微光仍将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