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因缘际会,吴英华与淮南市“牵手”。
1952年,是地级淮南市建市之年。建市当年,市委机关设在九龙岗,市政府机关设在田家庵,人民银行淮南支行机关就在淮河路上的市政府正对面。
1952年,是吴英华到淮南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吴英华原籍东北,满族人,乌扎拉氏。后来我了解到,乌扎拉氏是原女真族的一个部落,这个部族中最有名的一个历史名人是乌扎拉·额楚,他在清初参与平定“三藩之乱”,因战功升任江宁将军,相当于现在的战区司令员,朝廷正一品大员,驻扎现在的江苏省会南京,是统领江南驻防八旗军兵的最高统帅,安徽也在他的治下。1935年,吴英华出生在上海,父亲吴翼翚是华岳心意六合八法拳一代宗师。新中国建立后,吴英华考上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干部训练班,校址在上海市杨浦区马玉山路,现在已改为双阳路。训练班学制两年,1952年夏季毕业,分配到中国人民银行淮南支行工作,那年他17岁。吴英华一直生活在大城市,之前压根就没听说过淮南,因此对于到淮南工作,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父亲吴翼翚很开明,解放后被上海首任市长陈毅聘任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他经历过满清、北洋和国民党的统治,通过对比,他相信共产党,相信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所以支持儿子远离身边,前往淮南,报效祖国。
1952年,是我的出生之年。我出生地是在苏北淮阴。我了解淮南,还是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地理老师是位老学究,他给学生讲解中国的五大煤矿,抚顺、阜新、唐山、大同、淮南,每讲一个城市还做简单点评。最后讲到淮南时,还不无解嘲地加上这么一句,“山北水南为阴,淮南与淮阴是一个意思,都是在淮河南岸。我们是江苏的淮阴,淮南是安徽的‘淮阴’。”那个时候,人们所能了解到的淮阴,一个是苏北地区的贫瘠,再一个就是淮阴侯韩信。山不转水转,1969年,我17岁,从苏北的淮阴走出去,跟老吴从上海走出去是一个年龄。1975年,我23岁,竟然转到安徽的“淮阴”了。
对于淮南,我和吴英华都是外来客,虽然是在不同时期来的淮南,毕竟淮南成为我们的第二故乡。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都在市政府大院内工作。他在5楼,我在2楼,于是我们认识了,偶尔聊起来,还有不少的共同语言。我退休时,吴英华已经退休17年了,因为认识早,于是我们就成为玩伴,经常在一块喝喝茶,拉拉呱,刚到淮南的那些年那些事,是我们经常聊到的事。上个世纪50年代,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满腔热情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那真是火红的年代,激情燃烧的年代。
十五比三
吴英华参加的那期人行华东区干训班是第二届,学历相当于大学专科,同期学员有30多人,年龄都和他不相上下。在干训班,他们学的课程主要有金融知识,薛暮桥的《政治经济学》,还有中共和联共党史,请的教员主要是来自上海大学的教师。新中国刚刚建立,各方面人才都很紧缺,因此学了两年就让他们毕业,他们怀揣着投身新中国建设的憧憬就走上了工作岗位。这一批学员的分配方向主要是在苏南行署、苏北行署和皖南行署、皖北行署,皖北行政公署的驻地在合肥,和吴英华同时分配到淮南的还有一位女同学小赵。
吴英华告诉我当年初到淮南的旅程,现在的年轻人听了可能都不敢想象。1952年7月的一个清晨,同学们结伴一块,从上海北站坐的是到北京的火车。都是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一路上欢歌笑语,大家既向往未来,又恋恋不舍,最后都掏出笔记本,互相在笔记本上留下临别赠言。到了镇江,去苏北的10多位同学下车了。到了南京,去皖南工作的10多位同学下车了。剩下的10来位都是分配到皖北行署的。
火车在南京要分成几段,通过轮渡到达对岸的浦口,这个过程用了足足两个多小时。看着车窗外的江水滔滔东流,吴英华开始憧憬,心目中的淮南会是个什么样。没有上海市区的繁华是必定的,至少也应该有郊区市镇的热闹吧。如花似锦的年龄,就要投入如花似锦的新中国建设,想着自己的新生活很快就要在淮南起步,吴英华的心里燃起一股希望……
傍晚时到达蚌埠,他和剩余的同学转乘蚌埠去合肥的火车,在水家湖车站,他和小赵与分配到合肥、巢湖、六安的几位同学最后告别,再登上对接通往淮南站的慢车。又过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田家庵火车站,这时已是晚上8点多,路上走了15个小时。下车后,吴英华感觉怅然:田家庵火车站旅客寥寥,很有些孤寂荒凉,而站台上和出口处几盏炽亮的汽灯,又似乎象征着光明未来。
我也跟他说起我第一次来淮南时的情景。那是1975年底,我从明光上了从上海到合肥的90次特别快车,在水家湖换乘至张楼的慢车,在洞山车站下车,旅程也用了4个多小时。如果从始发站算起,上海到淮南也得有10个小时。吴英华激动地说,“那时和现在根本没法比,现在我还经常到上海走亲戚,坐高铁到上海,最快3个小时都不要。”是啊,毕竟70年过去了,上海到淮南的行程从15小时缩减为3小时。吴英华在赞叹时代越来越进步的同时,又感慨地说,时光也将人给催老了。
吴英华的“初恋”
淮南火车站坐东朝西,出站就是淮河路,当时的人民银行坐落在淮河路路北,距离火车站约百米,接站的同志领着他们走几分钟就到了。一宿无话,第二天清晨,吴英华在人民银行门前转了一圈,先向东转到火车站,然后回头到淮舜路口,再回到人民银行。站在单位门口,马路对面是座3层办公楼,也就是淮南市人民政府办公楼,顶部墙壁上有颗五角红星,这是革命事业的象征,他凝神注目许久,似乎想了许多许多。人们常说,初恋是人生最美好的,也是最难忘的。他对这颗红星所象征的事业“一见钟情”,人民银行就这样成为吴英华17岁时的“初恋”。
如今,他还不断地向他的同事、朋友、晚辈夸赞自己的“初恋”:“我们人行门前的马路是淮南市的第一条柏油马路”“当时淮南市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就数我们那了,大街小巷,车站码头,商场剧场,什么都有。”有一次他还告诉我,“人民银行当年的建筑如今还在,你有时间可以去那条街转转,感受一下当时的淮南。”他就像是人民银行的代言人,一刻都忘不了为他70年前的“初恋”做“广告”,听他那语气,无比自豪,无比炫耀。
我的一生到现在,跟银行的交道就是存钱取钱,以前没想过也没必要去了解银行的历史,听吴英华绘声绘色的宣传,我还真来了兴趣。2021年秋天,我专门跑到田家庵街里的淮河路,去找寻吴英华口中的人民银行旧址。透过门缝,看到大约五六十米长的一栋平房深锁在院墙之中,还是上个世纪中期的建筑风格,但正门门厅的墙面上,镶嵌的却是“淮南工商银行”几个字,而院子门口张挂的标牌又清清楚楚的标明是“人民银行淮南支行旧址”。对于这个疑问,我是一定要找吴英华搞清楚的。
因为听过吴英华的介绍,再看这里的“实物”,我对淮南建市之前的金融事业有了初步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淮南抗日根据地就建立有“淮南银行”,发行过淮南纸币。抗战胜利后,华中几大解放区各自设立银行,像淮南银行、淮北地方银号、江淮银行、盐阜银行、淮海银行等一起,合并组成了华中银行。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半个月后,华中银行在淮南设立办事处,归属华中银行江淮分行,主要为淮南矿区办理收付,并负责接收旧银行机构遗留的资产。这时,中国人民银行已经于1948年12月建立。1949年5月,华中银行改组为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华中银行淮南办事处也相应改为中国人民银行淮南办事处。9月,办事处调整为支行建制,归属蚌埠支行领导。新中国建立后,于1950年9月设立县级淮南市,淮南支行也升格为二级支行,归属皖北分行领导。
(未完待续)
图: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干部训练班结业纪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