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盘点去年的好书时,谁也不可否认的是,2022年的好书有着比以往更重的分量、更好的质感。那些坚守、坚持和坚韧,融化在字里行间和创意设计中,每一本好书,都令我们心存敬意。
贴近现实,真诚书写
贴近现实,书写现实,以作家敏锐的观察、深切的思考和文学的书写,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这是2022年国内文坛的一个重大收获。
过去这一年,一批70后作家以独特视角反映现实生活,书写时代巨变,其重量级作品引发业内热切关注。
作家鲁敏的《金色河流》选取改革开放后民企蓬勃发展背景下的第一代小老板为主人公,刻画创业者披沙拣金的壮美历程,描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物质创造史与心灵嬗变史。作家乔叶的《宝水》将一个细密而庞杂的新乡村图景呈现给读者:文学里的中国乡村的神经末梢链接着新时代乡村建设的生动图景,链接着当下中国的典型乡村样态,也链接着无数人心里的城乡结合部。村子里那些质朴的人们,发散和衍生出诸多清新鲜活的故事,大量丰饶微妙的隐秘在其中暗潮涌动,如同涓涓细流终成江河。
《野望》则是以新时代新乡土为大背景,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以一户或几户人家的生活变迁辐射整个乡村社会在新时代发生的沧桑巨变。作家陈应松的《天露湾》书写了江汉平原农民通过奋斗脱贫致富的漫长而艰苦的创业史。他用文字重新发现故乡,重新发现土地,重新发现农民。
回望历史,超越自我
在过去的一年,作家们通过回望历史,将一段段或恢弘或细微的历史进行描摹和呈现,一些重量级作品在题材上和表现方式上都有新的突破。
作家孙甘露《千里江山图》进入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从中打捞出隐秘而伟大的历史事件,用文学的方式去想象它的曲折过程,放大它的具体细节,呈现这一事件得以完成的可能方式。孙甘露将散落于历史尘埃中的理想主义者,重新聚起他们的精神和血肉,于焦灼乱世中躬身入局,他们的身影掩映出没在上海、广州、南京的市井街巷。
作家石一枫的《入魂枪》将电竞玩家的现实悲欣融入时代背景,在两代电竞人的切身经历中,他们的生活与内心世界也随之展开,近二十年电竞产业由始至盛的热血与悲欢进而呈现,一幅时代与科技高速发展背景下的社会图景也缓缓展开。
作家葛亮最新长篇小说《燕食记》以40余万言的篇幅、宏阔的笔力书写中国近现代历史。借关于美食的跌宕故事,以细致入微的文笔,生动描摹出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世态人情的雄浑画卷,堪称呈现粤港澳历史文化版图的精心之作。
作家们在回望历史的同时,不断超越自我,对于个体命运的深切关照,对于人物心灵世界的深度开掘,让作品具有更加充沛的文学力量。
作家残雪善于在小说中混淆现实与梦幻,以其强烈的个人风格,将读者带进人的内心世界。新长篇《激情世界》写了一群通过阅读抵御痛苦的年轻人,他们认识性格上的难题,建立生活的信心。小说返璞归真、栩栩如生地为读者描摹出一份未来文学的备忘录。
作家艾伟通过长篇小说《镜中》,同样实现了自我的超越。小说穿越中国、缅甸、美国、日本四个国度,编织出一张疑窦重重的迷网,他说,他想通过该作去探寻今天中国人生命的支柱是什么,心灵世界究竟有着怎样的密码。
跨越象牙塔,与大众互动
过去的一年,一批学者将他们的学养、观察和思考,融入笔端,他们走出象牙塔,以亲切、生动的文字书写与读者互动,给读者带来人生的启迪。
《月亮照在阿姆河上》全书记录了历史学家罗新近年来在乌兹别克斯坦、伊朗、美国、复活节岛等世界各地的考察和旅行,既有大量丰沛的感性细节,又有新鲜锐利的学术思考。它们见证了旅行者和历史学者身份的重叠与交融:罗新在当下世界发现过去的踪迹,从日常细节进入宏大历史,带读者以独特的视角进入一个个历史现场。他为文明写下了个人的刻度,带着亲切又有温度的个人印记。
学者刘跃进的《从师记》记述一位七七级大学生在时代浪潮中勤奋读书、不断从师问学的成长历程。与他的回忆同步,读者真切感受到时代的气息,重回历史现场。那些对人物的细节刻画,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
评论家张莉一直希望跨越象牙塔与大众之间的鸿沟,尝试在文学文本与公众的关切之间建立联结,她也确实做到了。张莉通过《对镜:女性的文学阅读课》,以女性视角和女性立场解读文学作品,用以纾解我们今天的困惑和疑难。
每一次落笔,每一部作品都得来不易,都值得珍惜。
路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