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尚家起 李严 摄影报道)淮南1952街区开街后,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游览,而在各色琳琅满目的展厅中,经过复原的“淮南市图书馆”僻静且安逸,坐落在街区西侧尽头。它静悄悄的,不显奢华,从无喧嚣,宛若一位学识渊博的老者灯火可亲。
门前,绛红色的窗户边框已经许久不曾见过了,或许在记忆中,平房或者院落的窗户边框才会许以这般颜色。不同于传统的大红,它不张扬;不同于典雅的朱红,它不富贵;不同于鲜艳的嫣红,它不争俏。它仿佛代表着一种沉稳,但略有锋芒,又似乎标志着平凡,却又在其中衍生出岁月的力量。只一眼,便让人置身于那人间烟火的境地中,连带着时间的痕迹,很值得琢磨。
门前,悬挂着很多荣誉。例如“巾帼文明岗”,落款1998年3月;又如“文明图书馆”,落款1998年元月;还有“三八红旗集体”“职工书屋”等,这些荣誉,却又是一种沉淀,令人不由得遐想,曾经如饥似渴汲取学问的地方,也必然有过一段难以忘却的往事吧。
朝里走,“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而奋斗”忽然击中心头,“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也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口号标语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却也镌刻着一个时代的印记。
朝左看,稍显老旧的几排书架立在那里,与整个图书馆的风格倒是显得颇为契合。尘封的书籍,清雅的封面,褪色的书页散发着书香,《宋史》《明史》《武汉文史研究》等文史类书籍拓印着文学的深刻内涵,《机电测试手册》《中医药图解》等各种社科分类整合在列。
“现在我看的这本资料,从解放初期到现在,很珍贵,在市面上基本见不到。”66岁的桑吉旺指着手上的《内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与探索》一书向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表示,他平日里喜欢看书,也喜欢搜集,但没想到这里的书籍这么丰富,他感到很惊奇,也很高兴。在此之前,他已经翻阅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等藏品。
“这里的图书都是我们从淮化图书室搜集而来,包括文学、社科类等书籍大概有1000多册。”该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的同时,也指着馆内的一些物件说,“这里的木质书架、杂志柜、目录柜,包括桌椅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老物件,为了复原‘淮南市图书馆’的整体面貌,也是费了一番功夫。”
行走在“淮南市图书馆”中,品味时代的风霜,轻嗅记忆的书香,闲时轻抚书卷,也不失为在喧嚣的生活中寻找宁静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