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前小草写桃符

版次:A05  2023年01月2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高峰

传说古人过年,以桃符悬于门首,用来辟邪,后来演变为春联。冰心《三寄小读者》中说:“每到新春季节,总会看见人家门口贴的红纸春联,上面有的写着:‘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桃符就是春联的别名。”

春联,吾乡又俗称为“门对子”。

春节临近,父亲从集上买回红纸、毛笔和墨汁,叫我写“门对子”。那卷着的红纸放在装有杂物的箩筐里,被压得皱皱巴巴,展将开来,上面有一层洒金,如黄蝶飞舞,弄得我满头满身都是。裁纸用的是母亲做针线活的剪子,有时干脆拿厨房里的菜刀。打开墨汁瓶,一股墨香又夹杂着臭味扑鼻而来。那时村里识文断字的人少,能拿得动毛笔的更少,通常是村干部或小学老师。有一年,写毛笔字的人揽活多了,腊月二十九我家还没排上队,直到年三十上午,有的人家都开始放鞭炮过年了,父亲急得团团转,发狠心要让我们读书识字,至少写“门对子”不求人。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上面突然通知,由冬季改为夏季毕业。多出来的半学期,由新来的一位陶老师代课,这个学究般的慈祥老人,破天荒地给我们开了一堂“写大字”课。没有教材,全凭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个空心字,又在里面标注笔划顺序和走向。“大、天、夫、丈、上、下”,就这么六个字,足足让我们练了半年。另外,他尤重握笔方法和写字的坐姿,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反复强调,写字要做到“正直”二字,胸不贴桌,背不靠椅。握笔的力量也在他的考察之中。有时候,他会趁你不在意,从背后突然提你手中正在书写的毛笔,若提不动,说明过关。交上去的描红本发下来了,我的本子上几乎每个字都被打了红圈圈,特别满意地打了两个、三个红圈圈。回家拿给父亲看,他对满纸的红圈圈表示满意,再向他伸手要钱买笔买墨,均获支持。

父亲没文化,但是,有几副春联是雷打不动,年年如是。比如大门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比如灶台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比如菜橱联:“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比如横批“鱼游春水”,“鸟占高枝”,等等。我家住在江淮分水岭丘陵地带,古属六安州和庐州交界之地,一般都在天近黄昏时吃“年夜饭”。也有性急的人家,或是穷人提防有人上门要账的,年三十上午就把“门对子”贴好了。

小麦面熬煮的浆糊要不稀不稠,恰到好处。如果熬过了,熟透了,就失去了粘性,刚贴上去的春联,一转身就会脱落,不吉利。刷子是用几束稻草扭结后,对折捆绑,再剪齐而成。贴大门的时候,父亲要亲自把关,尤其是要在恰当位置以手抠出一个小洞洞,让两个铁制的门鼻子穿过,以服贴不皱为要。

四间门朝南的土坯草房,进门左边是大哥结婚的房间。当初,漆家具的漆匠很有才华,把房门漆成了红色,再用黄漆涮出两副对联,写的是隶书婚联:“鱼水千年合,芝兰百世馨”,这房门是不需要贴春联的。后来大哥一家分开另住,那副婚联还在,油光锃亮,色彩不减当年。当所有的门都贴好春联后,父亲又嘱咐我们在大门的背后靠近门栓的地方贴上“开门大吉”,在大门正对着的别人家的后沿墙贴上“抬头见喜”,在粮圈贴上“五谷丰登”,在猪厩鸡笼贴上“六畜兴旺”,在水缸、窗台、石磨、犁耙、井栏等处,在房前屋后所有属于我家的树上,都贴上“福”字。我曾经问过父亲,为什么要贴这么多?他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这些地方,都住着一个神仙,它会保佑我们全家的。

宋代陆游《除夜雪》诗云:“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看来陆游也忙,捱到除夕才写,可能图快,用的是草书。这在我家,是不允许的。父亲规定,写春联必须用“颜柳”楷体,中规中矩,不得潦草。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 工作之后,我“吃鸡又抓鸭”般忙乱,且没有恒心和耐力,虽实现了父亲的愿望,却没把写“门对子”的握毛笔的幼功练成书法艺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而今岁月流转,过去老祖宗传下来的“写”春联,突然变成了大批量生产,人们也开始图省事了,心甘情愿为那些行业商家做着免费广告。有时穿行街巷,千联一面,令人不忍细观,心中的年味也因此寡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