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莉荣 苏国义/文 本报记者 张越/图
春节期间,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走进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在这一既富有现代气息,又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地标性建筑中探寻,从文物中发现灿烂的文化,由故事中开启久远的历史。
人们对于汉光武帝刘秀并不陌生,但是说起其子刘延,似乎就没那么熟悉了。作为刘秀与郭皇后嫡子,刘延于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时被封为淮阳公,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以汝南四县益淮阳国。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年—公元75年),改封阜陵王,于九江郡置阜陵王国,后涉嫌谋反,贬为阜陵侯,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汉章帝刘炟出行九江郡,在寿春恢复了刘延阜陵王的封位。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讲解员杨柳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阜陵王国自刘延开始,历经八位阜陵王,寿春作为国都,见证国祚延绵120年。“据史料记载,刘延于复封后三年即公元89年去世,而当年皇室封赏的大量精美器具便随他一起下葬于寿春大地。”杨柳说,“2009年,寿县寿春镇计生服务中心施工工地发现了一座东汉时期大型砖室墓,据考证,墓葬的主人就是公元87年建都寿春的第一位阜陵王刘延。”
据了解,2010年9月,公安部门移交给寿县博物馆29件文物,均于该墓葬中出土,其中包括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鎏金银神兽刻纹铜舟”“累丝镶宝八龙纹金带扣”以及馆藏一级文物“三蟠龙心形玉佩”。鎏金银神兽刻纹铜舟与累丝镶宝八龙纹金带扣的工艺和地位均有其独特之处,尤其是金带扣,纹饰采用镂空高浮雕立体艺术表现手法,给人灵动神秘又飘逸洒脱的艺术感染力,它也被称为是极其罕见的东汉金器艺术精品。而在这批文物中还有一件极其亮眼的玉器,便是镂雕圆雕相结合的三蟠龙心形玉佩。
“在我们眼前的这件文物,玉佩为白玉质,包浆温润,细腻纯正,局部带有黄色和鸡骨白的皮子,工匠利用玉石的天然皮色巧雕出三条龙的龙首,它便是镂雕三蟠龙心形玉佩。”杨柳指着展柜正中间的一件玉器娓娓道来。“很多人能轻松找出其中两条龙的龙首,但第三条龙首却极难发现,它雕于第二条龙首的侧上方,隐蔽而神秘,凸显其工艺水平。”
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仔细观察,此件玉器以心形镂空环为玉佩中心,一周由三条相互缠绕的圆雕蟠龙构成主题纹饰,三龙扭动身躯,形态各异,近观龙形,身姿十分飘逸。杨柳介绍,玉佩选用上等和田白籽料,采用镂雕、圆雕、透雕、巧雕、阴刻等多种技法相结合雕琢而成。“这种龙纹佩饰在汉代极为盛行,但此件玉佩以其完美的选料和雕琢工艺,成为我馆玉器藏品中的代表。”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德、重义,倡导为人谦和、诚实与正直。而玉坚硬温润的外表和通透的内核,就是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的代表。
从最早作为装饰品出现时,玉器就和美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古人们常用玉来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蚕妇吟》中“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称美女为玉人,《古朗月行》中“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把明月比作玉盘。另外,玉器也代表着中国医药的发展,《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医书中都记载有玉可入药,古人们也曾通过制作玉枕、玉碗等来达到袪病延年的效果。
玉器的出现体现出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追求,每一件玉器都表达了不同的意境,并在朝代更迭中不断发生着变化。据杨柳介绍,汉代玉器制作工艺,在继承战国时期传统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东汉时期,玉器工艺在造型和装饰上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吉语文字玉器的出现、故事性装饰图案的大量涌现,是东汉玉器装饰的两大新形式。玉器的整体形制和细腻高超的工艺,呈现出东汉玉雕“小刀也阔斧”的独特艺术风格。
中华玉雕不仅是一件件艺术品,更是寄托着几千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