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乐华
天气寒冷,但这丝毫没有降低人们回家过年的热情。在偌大的阜阳火车站广场上匆匆赶路的人群中,一对父女组合的身影温馨又令人动容:父亲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大背包,肩上驮着女儿,女儿的双手紧紧抱着父亲的头。父亲的头发被风吹得有些零乱,年轻俊朗的脸上写满疲惫,步履有些沉重,但目光中却充满坚定与执着。
看到父女的背影渐渐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禁不住眼眶湿润。时间过得真快,仿佛一眨眼的工夫,2023年的春节已然到来,一年一度的春运大幕也徐徐拉开。火车站、汽车站人头攒动,排着长长的队伍。长途汽车更是加了一班又一班。
回家过年,多么温馨的字眼,多么执着的信念。正是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不惧天寒地冻,不怕交通拥堵,浩浩荡荡地从祖国的四面八方,甚至远涉重洋,风尘仆仆地涌向“家”的方向。这川流不息的人群,宛如迁徙中的大雁,一群一群,一队一队,不知疲倦,不畏长途,从天边飞过来,从海角飞过去,飞过边关大漠,飞过崇山峻岭。他们义无反顾,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因为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回家过年!
尽管春运路上艰辛拥堵,有时还不得不接受“冰天雪地”等恶劣天气和环境的考验。但人们信心满满,毅然决然地从祖国版图的各个角落,从地球村的各个角落,以各种方式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那个方向就是——故土家园。
这样庞大的人群在中国辽阔的疆土上移动,从大漠边关到塞北江南,仅仅是为了回家过年。这么大规模、年复一年的季节性人口迁徙,应该是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壮阔景观吧!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正是这种故土难离的家园情怀,支撑起国人对回家过年的执着,体现了过年回家背后真正的文化意味。其实,人们想回的不仅仅是那个儿时的家园,不仅仅是那个由木柴门和竹篱笆围成的熟悉院落。人们真正渴望的是回到那个纯净质朴、能够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故乡。这个精神故乡时常萦绕在梦里,梦境往往是从篱笆院落开始,渐至左邻右舍、亲人朋友、乡亲父老,然后扩展到整个国家乃至普天之下,这就是传统“年文化”的魅力所在。
愿游子们带着微笑,抵达温馨的港湾,过一个幸福快乐的中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