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1952 淮南从此崛起

淮南人行的那些年那些事

版次:A02  2023年01月2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周 强

(上接1月18日A2版)

享受“国粹”

如果说单身年代的吴英华有什么“私生活”的话,那就是享受京剧“国粹”。

吴英华说,淮南刚建市时,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非常单调,除了从大喇叭中听到一些歌声,偶尔有一些跑码头的剧团来田家庵演出。沿淮老百姓爱听的剧种有豫剧、庐剧,还有凤台县推剧,再有就是书场里或热闹处听听大鼓书,说书人唱到关键处,突然打住,伙计们就端着托盘到听众中收钱。老吴刚来淮南那会儿,最享受的就是看电影和听京剧。

吴英华说:“我也很喜欢京剧,那是特定年代普及样板戏的熏陶。上世纪80年代有了电视以后,我看电视就是三大件:看新闻,听京剧,观球赛。后来中国男足老是令人失望,干脆看球赛就省了,但是听京剧还是‘保留项目’。”吴英华喜欢京剧,则是因为家里出过两位京剧名角,从小就受到感染:大舅白云春工老生,和四大名旦中的程派鼻祖程砚秋搭班。白云春曾和梅兰芳同台,白云春参演《连环套》,梅兰芳主演《贵妃醉酒》;二姨白玉茹工青衣,兼工花旦,和京剧科班鸣春社创始人李万春搭班。

吴英华刚来淮南时,红风京剧团建立才一年多,与坐落在北菜市的红风剧院是一家。红风京剧团阵容齐整,文武双全,并且还经常邀请全国知名演员来团配合演出。剧院离单位不远,票价不算高,周六和周日晚上没有政治学习,看电影听京剧就成为吴英华的唯一休闲爱好。笔者问他那时候都看了哪些戏,他简单思索一下说,《大闹天宫》《四郎探母》《十八罗汉斗悟空》《三打祝家庄》,这几出戏都是脱口而出。后来想了一会,又想出一出《江汉渔歌》。前边几出戏我都了解,但《江汉渔歌》还真没听说过,百度一下,才知道这出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著名戏剧作家田汉先生创作的新编历史剧,反映的是南宋时江汉平原渔民英勇抗金的故事。

吴英华听京剧很舍得投入,供给制时为数不多的津贴,大多数都奉献给剧院了,实行薪金制后依然如故。那时候看一场电影是一角钱,儿童票是5分钱。1958年3月11-17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来淮南公演,在田家庵淮滨大戏院连演7场,演出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凤还巢》,票价是1.1-2.2元不等。吴英华说,那时候一角钱可以买三四个鸡蛋,最便宜的一张戏票也抵上1斤半猪肉了。就这样虽然价格昂贵,但还是万人空巷,场场爆满。吴英华当时在大通工作,他费了好大劲才搞到一张票,看的是《霸王别姬》。他对当晚的演出场景记得很清晰,“那天晚上演出结束后,梅兰芳谢了3次幕都没谢掉。出了剧场,我还和几百名观众聚在门口,等着再看他一眼”。能够亲眼目睹梅大师的演出,对同样是京剧迷的笔者来说,除了羡慕嫉妒,还是羡慕嫉妒。

50年代的淮南银行

最后,话题又回到人民银行上面。“人民银行淮南支行旧址”现在是淮南市文物保护单位,我在淮河路人行旧址看到,标牌对旧址是这样介绍的:

“1949年5月 华中银行淮南办事处改为人民银行淮南办事处。”

“1950年9月 按支行建制,名为淮南支行,归蚌埠支行领导。行址在田家庵淮河路东端。”

“1950年以后升为二级分行,归皖北分行领导。”

“1951年设立建设银行淮南市支行。”

“1954年10月改组为建设银行淮南支行,由人民银行淮南市支行代管。”

而旧址门厅的顶上又是“淮南工商银行”。就是说,这栋平房建筑的使用者有过复杂的演变过程,跟人民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都有关系。我就向吴英华请教,请他把来龙去脉介绍清楚。

凭着记忆,吴英华跟我回忆了淮南建市前后金融机构的演变情况。按他的说法,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淮南地区的金融机构演变就是“313”。

前一个“3”是旧中国在淮南设立的3家金融机构,有中国银行淮矿办事处、交通银行田家庵办事处和安徽省银行田家庵办事处,还有零星的私人钱庄和当铺可以忽略。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始建于清朝末年,北洋政府统治期间,两家银行都行使过央行职能;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设立了中央银行作为央行,两家银行都成为专业银行。安徽省银行是北洋政府安徽省当局于1925年建立的地方银行。淮南解放后,这3家银行在淮南的分支机构都被人民政权接收。

中间的“1”就是中国人民银行淮南支行,当然也包括它短暂的前身华中银行淮南办事处和人民银行淮南办事处。

后一个“3”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淮南市支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淮南市支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淮南市支公司,后两者都是50年代在淮南存在过的金融机构,但主体上基本都归属人行支行。

关于建设银行,吴英华告诉我,在他来淮南之前的1951年,就成立了交通银行淮南办事处,由人民银行淮南支行代管。1954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在北京成立,归属国家财政部,性质属于办理基本建设投资拨款监督工作的专业银行,负责管理和分配根据国家经济计划,拨给建设项目和基础建设相关项目的政府资金。这年10月,交通银行淮南办事处改组为建设银行淮南支行,归属市财政部门。这时人行支行机关已经搬迁到洞山火车站,原址就留给建行淮南支行机关。1956年,人行和建行的“淮南支行”双双更名为“淮南市支行”。五六十年代,建设支行又两度撤销,一度恢复。等再度撤销后,于1969年冬划归人民银行。至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等六大国有银行在淮南市设立分支机构,那都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了。1984年,工商银行建立并从人民银行分离,“人民银行淮南支行旧址”成为工商行的一个营业网点。

至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淮南市支公司,在上世纪50年代基本由人行支行代管。1950年6月设立人保淮南代办处,不久改为淮南支公司。1952-1957年曾短暂独立。1957年又重新并入人行。两年后完全撤销。

从《淮南市志》“金融”业相关表格中的几个数据,可以看到上世纪50年代淮南市金融业的发展概况,从中也可以折射出淮南建市初期的发展成就。从1952年淮南建市到1959年底的8年间,全市存款从690万元增长到3686万元,增长4.34倍;贷款从126万元增长到8649万元,增长67.64倍;投资总额从646万元增长到11177万元,增长17.30倍;拨款支出从586万元(1951年数据)增长到9212万元,增长15.72倍;新增固定资产从509万元增长到7093万元,增长13.94倍。

1961年,吴英华成家,妻子也在人行工作,他那激情燃烧的单身年代随之结束。1964年,干部政策性下放,吴英华下放到肥西县农村。1970年重回淮南后,就一直在财政局工作,直到退休。他在人民银行12年的工作经历,成为吴英华一生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主要参考资料:

《淮南市志》1998年,黄山书社

《淮矿工人报》1952年第4季度合订本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