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为什么一定要有瓜子?

版次:A06  2023年01月2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瓜子作为过年必备项目,没有它总觉得这“年”里少了点什么。

拜年串门嗑一嗑、看戏吃瓜嗑一嗑、老友相聚嗑一嗑……瓜子抓一把,一嗑停不下。不管是什么瓜子,拈起一粒送到嘴边,上下牙轻轻一嗑,瓜子仁嚼进嘴,瓜子壳吐出去。

那么问题来了,过年,为什么一定要有瓜子?

1

春节嗑瓜子的“前世今生”

“瓜子”一词的出现,是宋朝的事了。

北宋初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九《河北道十八·幽州》历史上第一次在土产部分记载出现“瓜子”。

幽州,即今天的北京。也就是说,早在1000多年前,“老北京”们就已经嗑上了瓜子。

到了元代,瓜子越来越火。当时的“实用农用手册”《王祯农书》说:“(西瓜)其子爆干取仁,用荐茶易得。”

晚明时期,“嗑瓜子”登上大雅之堂,成为皇家活动,明神宗“好用鲜西瓜种微加盐焙用之”。

清代初年,瓜子的街头地位堪比今天的“奶茶”。康熙年间文昭的《紫幢轩诗集》有诗《年夜》:“侧侧春寒轻似水,红灯满院揺阶所,漏深车马各还家,通夜沿街卖瓜子。”

乾隆年间,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了北京正月的元旦:“卖瓜子解闷声,卖江米白酒击冰盏声……与爆竹之声,相为上下,良可听也。”

再后来,“嗑瓜子”就变成了年俗。吴越广为流传的《岁时歌》记载:“正月嗑瓜子,二月放鹞子,三月种地下秧子,四月上坟烧锭子。”

大概是从这时开始,先人们脑中有了个根深蒂固的想法:没有瓜子,就不过好年。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被选中的是瓜子?

2

春节嗑瓜子的美好寓意

希望、多财、多子、多福,撑起了春节愿望的半边天。要说春节为什么必有瓜子,那得将“二位”分别说起。

古时的春节说白了有两个特点。

第一,深冬确实冷。与我们现在不同,那时的天儿一凉,大家就窝在家里盯一个“闲”字。

其次,春节又是一个大型许愿节日。作为一年的开始,要在这段时间内除旧迎新、拜祭祖先、祈福,期待明年有个好生活。各地百姓的期待都是一样的朴实无华,不外乎求财求子求运求对象儿。

而瓜子,在这两点上完美契合了。

首先,嗑瓜子容易“上瘾”,没有哪种坚果能像瓜子那样,越嗑越上头。嗑瓜子比较费时间,一般是比较空闲的时候,尤其在家庭成员聚到一起的时候,大家边嗑边聊,促进家庭成员沟通。

“纳凉夜话,团聚一家,撮瓜(西瓜)子而细剥之,亦家庭间之乐事也”,这或许是“嗑瓜子”的习俗在中国经久不衰的理由之一。

再者,向日葵长得像太阳,寓意希望。瓜子是向日葵的果实。所以在民间,瓜子又代表希望和多子多孙的美好寓意。

嗑瓜子一时爽,一直嗑一直爽。有了时间,有了寓意,“春节”和“瓜子”这对搭档,越看越配。

3

美好的不是“瓜子”,

而是这平安喜乐的日子

作家丰子恺专门写了篇杂文《吃瓜子》,文中描述:“在酒席上,茶楼上,我看见了无数咬瓜子的圣手。”

嗑瓜子会“上瘾”。这其实是因为我们的大脑里有一种“奖励机制”,而当我们完成预设目标,作为奖励,大脑就会增加快乐素的分泌,让人感受到满足和成功的喜悦。

巧的是,嗑开瓜子,吃到藏在壳里瓜子仁的过程,刚好完成了这样一个设定。不断地重复,不断实现这个小目标,从而这瓜子嗑得越来越“上瘾”。

然而凡事都有度,吃太多瓜子有着潜在的健康危险。每100克瓜子所含热量大于570千卡,吃太多瓜子会增加热量和脂肪摄入,使体重增加、血脂升高,不利于血糖和血压的控制。

嗑瓜子的“魔力”在于不知不觉、随时随地,它的快乐停不下来,而坏处也在于这个停不下来。

因此,在面对“嗑瓜子”这一集社交、解压、趣味与滋味于一身的休闲活动时,小嗑怡情就好。

瓜子一开一合,嗑的是滋味;人生一笑一闹,品的是幸福。家人围坐,灯火可亲,其实美好的不是“瓜子”,而是这平安喜乐的日子。 丁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