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1952 淮南从此崛起

父子同是安理人

——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发展壮大史

版次:A02  2023年01月31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焦小梅

1952年6月,淮南成为省辖地级市。新中国建设时期急需能源,淮南这座城市地下蕴藏着丰富煤炭资源,淮南的煤炭以及这片土地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香饽饽”。

这座城市对煤炭行业人才的渴求,让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走进了淮南。专科学校针对煤矿行业的特点,培养煤矿急需人才。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以她特有的“淮南速度”,成为淮南文化的明信片。为淮南带来了活力,让淮南挺直了脊梁。

历史垂爱努力人

我接到淮南市作家协会主席金妤的电话是在2022年3月31日下午,金妤主席说:“今年是淮南市建市70周年,我们市作协将进行一个主题创作——‘回望1952 淮南从此崛起’,你作为市作家协会的一名成员,又毕业于安徽理工大学,由你来写安徽理工大学的前身——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1952年以来的这段历史,不知你可愿意接下这个任务?”

我欣然接受。欣喜的是市作协主席亲自约稿,说明这个任务很重要,为淮南市建市70周年而作很有意义。另一方面,我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因为我仅仅是2002年进校读书的,如今已进入2022年,70年了,能经历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1952年前后历史的前辈还健在的已为数不多了,让我把1952年前后的安徽理工大学的历史写清楚,需要一番寻访。

所幸,经安理大原测绘学院院长严家平教授推荐,电话采访到了孙文若教授和张怡宁教授夫妇。张怡宁教授一直在淮南煤炭工业专科学校致力于教授力学;孙文若教授1953年毕业于淮南煤炭工业专科学校,留校工作,任土木学院院长多年,得到师生的普遍好评,美誉度很高。

不过,因孙文若教授夫妇现居深圳,年事已高,不便接受采访。推荐了他的同学——现任安徽理工大学袁亮校长的父亲袁大进。

袁亮,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多么荣耀而辉煌的杰出人物,我哪能轻易打扰?但是,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如此深厚的文化渊源不可能迹断烟灭,于是我冒昧访问了袁亮。

袁亮校长,笑容满面,平易近人,亲切慈祥。他很高兴把1952年前后安理大的那段重要历史重新提起。他说,如果没有1952年前后的那段历史,安理大不可能有今天的辉煌。我们要感谢那一段艰苦岁月,感谢那一代人的努力,才让今天的安理大成为了淮南的骄傲,成为了安徽省高等教育学校的一颗耀眼明珠。

袁亮院士说:“作为安徽理工大学的校友,很高兴看到你来把这段历史写出来,让世人了解,我父亲是当年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的学生,是亲历者、见证者。他目前身体尚好,我来安排你采访我的父亲。”

袁大进,安徽金寨人,1930年出生,1950年就读于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1953年6月毕业于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

50年后,2002年,机缘巧合,我进入安徽理工大学(原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读书。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的需要,这时候学校已经发展成为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医学、文学、经济学6大学科门类,增设了机械、计算机、自动化、环境工程、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专业,我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辅修法学专业。

93岁高龄的袁大进老人接受了我的采访。老人清晰地记得,1952年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此时是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师生思想最为活跃时期。由于教职工与学生人数暴增,基础设施与教学器械无法做到同步跟进,严重影响到师生们的正常教学秩序与基本生活。

那个年代,所有的学校财政也只能保工资,没有任何办公经费,全靠勤工俭学,开荒种粮种菜。上课没有仪器,还缺课桌凳、缺教室、缺图书,他们种树、种菜,卖的钱补助点办公费。老师们带着学生捡半截砖头盖教室、垒院墙,引领着学子创造奇迹。

和袁大进老人交谈后,我对淮南煤矿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老一辈淮南矿工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为了祖国的煤炭建设,袁大进老人一毕业就服从国家分配下了井,分配到了淮南矿务局大通煤矿。那时候新中国建国不久,煤矿条件差,矿井基础建设没有太多的成本投入,没有质量标准化,袁大进毕业那会下井挖煤全靠爬掏肩挑,年轻的时候腰就没直起来过。

老人亲眼见证了煤矿的进步与发展。

随着祖国的逐渐强大,矿井建设投入多了,煤矿井下条件才好了,井下使用的生产工具逐渐变成了机械化 、现代化。他在工作期间积极参与“五小”制作,曾多次创造发明专利,为淮南煤炭事业奋斗了终身,直至退休。工作期间,袁大进被淮南市评为“科技革新能手”荣誉称号,被煤炭部授于“高级工程师”职称。

看着93岁满头银发的袁大进老人,虽已高龄,但他思维的枝叶依然滴青流翠,他激情的火焰仍旧喷薄迸溅。而且,愈到晚年,其情愈殷,烈烈如火。

江淮大地启明星

1950年9月,袁大进在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学习专业课。从1952年6月起,学校按照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指示,正式开始实行学制和专业科组设置的变更和改革,原来招收高中毕业生进校需学习3年方能毕业,现缩短为2年可毕业。为了适应煤炭生产对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学校共设立了煤田地质、测量、井巷工程、采煤、洗选煤、矿山机械和煤矿机电七个专业,分别隶属地质、土木、采煤和机电四科。

1952年暑假,学校按照新设置的专业和新学制招生;对2年以上各专业老生作了相应调整,缩短半年时间,改为2年半毕业,个别相应专业班级作了合并。学习苏联学校6小时一贯制作息制度,规定每天上午连上6节课,开办本科试点。

袁大进在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2年半学习期间,见证了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从一片茅草房变成丛楼林立的楼房,见证了煤校的日新月异。1953年1月,袁大进毕业分配到了大通煤矿上班。

袁大进进校时,1951年5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通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4月17日以“高一字第355号”批复“中国煤矿工业专科学校”改名为“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6月18日启用新印。同年10月,中央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通知:学校由淮南矿务局代管,淮南矿务局副局长王际岩暂代学校校长。

袁大进当时是学校的学霸,品学兼优,博得了校长王际岩的欣赏,要是放学没课,他就会到校长办公室请教一些采煤专业上的知识。那一天,电闪雷鸣,袁大进去找校长请教煤与瓦斯的问题。

王校长脸色有点苍白,他昨夜没有睡好。走起路来,还不忘用手捶腰,看来他的腰病又发作了。袁大进当即满眼泪花,感受到了王校长对这个学校付出了太多的辛劳。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王际岩校长不允许学校平庸,更不允许学校落后于全国的其他高校。

袁大进在校期间,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任命王际岩为校长;2月,中共安徽省委批准成立学校党委会,王际岩为书记,程西海为副书记。至此,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江淮大地上,成为我国煤炭教育事业一颗耀眼新星。

袁大进回忆说,从1951年至1955年,是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快速发展时期,在办学方向、管理体制、教学模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和开创性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招生工作成绩尤为显著。1951年建校当年,学校招进专科新生254人,预科新生224人,在校学生达到775人,比1950年增加了75.7%。1952年,学校又开办了短期地质钻探、土木工程、工资薪酬等干训班。

加强师资力量。到1953年,在校生总数达到1400多人。为了适应教学需要,学校除了从南京金陵大学和无锡江南大学招聘教授外,还从矿务局机关、基层矿厂和兄弟院校选聘教师,在职称、薪酬、住房等方面予以优厚待遇。到1952年底,学校教师总数增加到313人,其中教授32人。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从1951年至1954年,学校持续不断地开展了新校区基建工作,办公楼、教学楼、招待所、大会堂、餐厅、浴室、教职工住宅等总面积达到40000多平方米,实习工厂面积达到5000多平方米。位于陈洞路(现淮河大道中段)东侧,面积600亩的校园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设了三栋苏式老红楼、一幢千人大礼堂、一座四层图书馆和一条树影斑驳的梧桐大道。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从一所职业学校真正意义上发展成了一所工业专科学校。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