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1952 淮南从此崛起

父子同是安理人

——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发展壮大史

版次:A02  2023年02月01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焦小梅

(上接1月31日A2版)

举步维艰力建校

袁大进当时在校期间,除了专业课外,也酷爱文学历史。经常去学校阅览室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历史,也曾探访研究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的校史,如今他再次清晰地忆起了学校建校的故事。

早在1946年,安徽省一些地方绅士和教育界有识之士怀着“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积极奔走呼吁创建一所高等工业学府。1947年1月,安徽省国民政府决定在省立蚌埠工业职业学校基础上筹备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并公布了学校筹备委员会名单,开启了安徽现代高等工科教育的先河。同年3月,筹备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筹备委员大会,修正通过了《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筹备计划纲要》及有关建校各种文件,学校筹建办事处随即开展工作。

新校选址在何处成为当时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为慎重起见,筹备委员会在专程考察淮南地区社会经济人文状况,尤其是考察淮南矿路公司后认为,学校“倘能邻近工业区域,使学生得以置身工业环境之中,逐日有所观察,尤称合适。”

1947年6月,安徽省国民政府同意学校由蚌埠黄庄迁往淮南洞山新址。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迁址淮南后,淮南矿路公司鼎力相助,无偿拨让洞山煤矿94间矿场房屋作为学校临时用房,捐助26000万元协助学校建设新校区。每年为学校补助讲座费3000万元(用于从京沪聘请客座教授授课酬金),每月补助职工用煤30吨、补助学校用电1500度。此时,学校虽属官办、名为省立,实则是官办民助,淮南矿路公司功不可没。

现在的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的社保楼以及淮河能源集团大院,即是1947年下半年为迁来的安徽省工业专科学校所建。使用不到1年,淮海战役打响,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战争的硝烟弥漫到淮河两岸,因人心惶惶,学校遂提前放假。

1949年1月18日,淮南煤矿和平解放。2月2日,淮南煤矿特区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批准成立由15人组成的复校委员会。3月28日,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正式组织师生返校复课,同时又新招了一部分学生,年底在校生达到320人,教职员达到38人。

1950年前后,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几经易名,先后使用“淮南工业专门学校”“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淮南煤业专科学校”“中国煤矿工业专科学校”等名称,隶属关系也是多次变更。

1950年1月,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改名为淮南工业专门学校。因此它也称为较早以淮南命名的高校之一,当年10月学校再次更名为淮南煤业专科学校,一年进行两次更名的情况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还是不多见的。

1951年3月13日,淮南煤业专科学校获批更名为中国煤矿工业专科学校,成为新晋的“国字号”高校,这件事放现在来看更为难得,因为现在出现新的国字号高校的几率已大大降低。如果学校能保持国字号的校名,发展至今也许会改名为中国煤炭工业大学、中国能源大学、中国能源工程大学等类似校名,加上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就有了两所“国字号”高校。

在1951年4月17日,中国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又改名为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并于当年6月18日启用了新印,此时距学校上次改名也仅过去了34天,因此中国煤矿工业专科学校成了我国使用时间最短的国字号高校名称。

1951年,皖北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按照建国初期的教育方针,取消旧政府课程和教材,开设新的课程,建立民主管理制度,统一在学校设立教导处,废除一切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制度。同时,对师生进行革命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吸收旧教育有用的经验。但此后,因结合实际情况不够,在教学过程中一度出现照搬照套苏联教育模式的现象。

1951年,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为响应皖北人民政府行政公署工商处与燃料工业部及中央高等教育部的要求,暂借用一栋两层教学楼(即建于1947年,淮南矿业集团社保楼)给安徽省淮南工业学校办公及住宿使用。实际上,该校等于是“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之校中校。后来赶上国家院系调整,安徽省淮南工业学校交由燃料工业部水力发电建设总局领导,并全部迁往北京并入“北京水力发电学校”。至此,成立不到一年的“安徽省淮南工业学校”从此销声匿迹,隐入历史尘埃之中。

发展演变向未来

从实际出发,进行院系调整。1952年开始,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按照中共中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开展了院系调整工作,建立了政治辅导处,负责思想政治和人事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学校调整充实了教务、总务、校长办公室、校务委员会和各教学科室力量,建立了办事制度。

1953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华东高等教育管理局签发《关于1953年华东区高等工业专科学校的专业进行了调整:矿山地面建筑及洗选煤二专修科停止招生,原有学生继续学习至毕业;煤田地质和勘探专修科暂停招生,原有学生继续学习至毕业;井巷专业暂停招生。

以教学为中心,开展教学改革。1953年7月至8月间,学校先后召开职工大会、师生员工代表大会等会议,认真贯彻全国高等工业学校行政会议精神,确定了学校一切工作都要以教学为中心,强调学校一切工作都应围绕这一中心进行,并大力保证这一中心任务的完成。学校和校内各单位的一把手要亲自带头钻研教学业务,始终把教学工作紧紧抓在手上。以此为契机,学校按照苏联同类学校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重点抓好制定和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工作,同时分批选派优秀学生赴苏留学。

1954年起,学校遵照“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文教方针,开始筹办本科。经国家高等教育部批准,1954年暑假,学校招收采煤、机电两个专业的四年制本科新生各50名,试点开办本科,是全国最早开展煤炭本科人才培养的两所高校之一。

1955年2月,高等教育部和燃料工业部同意在合肥新址建校,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迁于省城合肥,改建为合肥矿业学院,隶属煤炭工业部。1958年9月,合肥矿业学院改名扩建为合肥工业大学,从煤炭部划归教育部,后成为机械工业部直属院校。1960年10月,学校入选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成为全国32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自此学校在10年之内就完成了由淮南到合肥,由专科学校到学院再到大学再到全国重点高校的“三级跳”式发展。

1970年,安徽水利电力学院、安徽工学院并入合肥工业大学。1971年,学校采矿系和地质系的煤田地质专业分出迁回淮南并以此为基础组建淮南煤炭学院,合肥工业大学完全去掉了煤炭特色。1981年,学校更名淮南矿业学院。1993年华东煤炭医学专科学校并入。1997年,学校更名淮南工业学院。2000年,淮南化学工程学校并入淮南煤炭学院。2002年,学校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

2016年9月28日,占地近3200亩、省内高校单体面积最大的校园—安徽理工大学新校区正式启用,学校跨进新里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