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1952 淮南从此崛起

父子同是安理人

——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发展壮大史

版次:A02  2023年02月0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焦小梅

(上接2月1日A2版)

2017年年初,安徽理工大学整体搬迁至淮南高新区,彻底结束了一校三地的局面,有利于学科及实验室的整合重组,打破了学校发展的资源制约,打开了持续发展的空间。

2020年,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整建制划转,实现了“理工医融合、医教研协同”发展。

2022年,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整建制划转、安徽理工大学合肥校区落成,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新生力量,为学校同心聚力谋突破、奋楫扬帆开新局提供了发展契机。

如今的安徽理工大学,经过70多年的发展,从专注发展与煤炭行业相关的学科专业到以工科为主体,工、理、医、管、文、经、法、艺协调发展的办学体系。“历经沧桑而弦歌不辍,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是安理大发展精神的最真实写照。70多年来,为国家能源尤其是煤炭行业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现任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院士就是杰出代表。

煤海舵手理工人

袁亮,袁大进的儿子,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现任校长。

在成长路上,一个人的选择看似偶然,往往又是必然。

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人们的求知欲望空前高涨。就读淮南一中的袁亮也在紧张备考着。临到考试这一天,他却患上了感冒,在昏昏沉沉的精神状态下走进了考场。高考“放榜”,袁亮被离家不远的淮南矿业学院录取。这所学校,正是安理大的前身。

袁亮刚进入大学校园的那年,改革大潮涌起,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科技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一切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教学严谨的老师们善于启发学生,课堂上提问多,角度也刁钻。坐在第一排的袁亮,回答问题时从不怯场、总是有条有理,受到老师们的注意。上世纪80年代初,诗歌热席卷大学校园,好学的袁亮虽是“理工男”,却也是个“文艺青年”,爱好书法,喜爱哲学,经常阅读诗和散文,多次上台演讲,甚至还能拉一手不错的二胡。文字上的锤炼和口头表达的习练,为他后来凝练科学问题、总结实践经验打下了基础。各方面表现出色的袁亮,在大学毕业时受到了“争抢”。

1982年,袁亮从安理大(原淮南矿业学院)采矿系毕业。学校教研室负责人找他谈话,希望他能留校任教。袁亮思考再三,选择了放弃。一些大城市的煤炭设计院也希望他去,袁亮同样没有答应,就连当时分配到原煤炭部机关工作的唯一名额,他也没有要。袁亮挑中的是淮南矿务局(现淮南矿业集团)。因为不愿意待在机关,他直接要求下沉到基层,成为谢一矿的一名普通技术员。袁亮的母亲知道后很生气,觉得他是在胡闹,但怎么说也无济于事。有人笑话袁亮,放着好好的机关工作不做,跑去下井是不是犯傻?

毕业分到谢一矿采煤区劳动,他走进了淮南煤矿井下最深处。临近过年时,同事同学纷纷请假回家,惟有袁亮不为所动,跟着技术人员和工人在井下观察,甚至一锹一锹地挖煤。井下艰苦,常常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可他并没有畏难。让袁亮产生心理落差的,是井下的实情并不像课本上描绘的那样先进。目睹过瓦斯爆炸现场的袁亮,暗下决心,要想尽办法把隐匿在煤矿的“头号杀手”瓦斯拿下。这也激起了他的斗志。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淮南煤矿随着开采深度增加,瓦斯灾害升级,事故多发。1980年至1997年,发生瓦斯爆炸事故17起,牺牲392名工友。1997年11月,矿区连续发生两起瓦斯爆炸事故,牺牲133人。

瓦斯很可能会出现连续、多次爆炸,严重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危害矿工生命健康。淮南深部煤炭上有流沙层,下有地下河,高应力、高瓦斯、低渗透率。在与瓦斯的较量中,袁亮屡屡与死神擦肩而过,4次瓦斯爆炸事故的应急处置,都是他在现场指挥。

1993年,袁亮升任淮南矿务局生产处总工程师。3年后,36岁的袁亮“临危受命”,被破格任命为淮南矿务局总工程师。事故之后,袁亮用8年时间,历经千余个日日夜夜的研究、测试,建立了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瓦斯治理的煤与瓦斯共采理论,提出了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群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煤与瓦斯共采技术路线,并在淮南矿区实验首获成功。淮南矿区自此杜绝瓦斯爆炸事故,由全国瓦斯事故重灾区转变为瓦斯治理先进单位。这一理论及其相关技术,被推广至全国14个产煤省(区)200余家重点煤矿企业,还被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等世界主要产煤国家所引进采用。

解决了这一世界性难题后,袁亮并未松口气,而是投入到新的研究当中。为了让采上来的瓦斯变废为宝,袁亮带领团队通过反复实验,在国内首先破解了瓦斯全浓度利用难题,让瓦斯在爆炸浓度范围内直接燃烧,用于发电、余热制冷等,做到“吃干榨尽”。因采用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关键技术,国内二十余家上市公司获益良多,中国也因此成为实现甲烷全浓度利用最好的国家。

袁亮制服了煤矿瓦斯,成为实现煤与瓦斯共采、将矿区瓦斯变害为宝的第一人,被称为“瓦斯斗士”。这样的称号,包含着人们对科学家智慧、勇气的赞许。也因为他姓袁,有人称他是煤炭安全领域的“袁隆平”,形容他以科学的力量擒伏一只只“拦路虎”,破解一个个看似无解的难题,为煤海插上“定海神针”。

2009年,袁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2年,淮南矿业集团百万吨死亡率历史性地降至0.07,比2001年前平均4.01下降近60倍。瓦斯超限由过去每年上千次下降到10次以下。2015年百万吨死亡率0.047,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2014年,袁亮提出,在矿区要实现智能开采,开发智能传感器,检测瓦斯和其他有害气体,对灾害风险进行判别。这一套技术在黄陵矿业一号井成功实现,迄今国内近1000个矿井实现了智能开采,大量科技人员只需待在地面,地下主要是机器在操作,生产率大为提高。

2018年6月,袁亮出任安徽理工大学校长。潜心于煤炭安全生产、能源发展研究的他,在大学毕业35年后,兜兜转转又回到了校园,先是兼任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院长,后出任安徽理工大学副校长等职。“一路走来,尽管担任的角色有变化,但其实都没有变化。”袁亮说,自己志在科研上,前半辈子主要搞瓦斯治理,后半辈子聚焦于粉尘治理,解决粉尘职业病,推动矿山“空气革命”。

袁亮上任伊始,就要求全校赓续前辈科学家优秀的传统与做法,传承学校红色血脉和重点大学的基因。之后,他为学校量身定制了“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提出要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融入行业高质量发展、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倡导和践行“心中有学校、心中有老师、心中有学生”的办学理念,引导青年教师“进平台、进项目、进团队”,激励青年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积极推动学校办学从战略到策略、从理念到实践的系统性重塑。学校办学面貌在短短5年间发生格局性变化,进入区域和行业高校第一方阵。

“煤海健儿之母,矿山英秀之林”。从1952年到2022年,淮南煤矿工业专业学校70年风风雨雨,披荆斩棘,凤凰涅槃,已经定格在历史记忆的长河之中,一去不再复返。但是,像袁大进、袁亮这样的父子,是机缘,是热爱,更是煤炭工业史上的佳话,他们为共和国煤炭事业奉献了一生,为祖国能源工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长风浩荡启新程”,一代代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者、建设者,他们可敬、可爱,值得我们永远赞美和歌颂!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热血青年,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踊跃投身到当今伟大的新时代,投身到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