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1952 淮南从此崛起

溯寻建市之初的往事

版次:A02  2023年02月09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程晋仓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不是一下子就变成今天这样的,在城市发展的漫漫长河中,每每前行的脚步都会给城市的生活者或多或少留下点值得回忆的东西,至少让百姓感受到这种变化的纹理。对于淮南市民来说,公元1952年就是一个永远不可忘记的历史节点。

岁月如梳,韶光飞逝。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1952年6月2日,经政务院批准,省辖地区级淮南市成立。弹指一挥间,迄今,淮南市一路风雨兼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70年来,这座因煤而生、缘煤而兴的城市,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而发展,城市工业体系和城市功能日臻壮大完善,为城市、城市文脉和生活工作于这座城市的百姓留存下许多丰厚的难以磨灭忘却的往事、发展脉络和城市印记。多年以后,回望建市之初的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还原彼时工作生活的场景片断,咀嚼当年建设城市的精神故事,无论对于曾经参与这座城市的建设者,或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还是就当今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居民来说,都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其实,发现历史,有很多方式,除了查阅志书、教科书之外,还有老人的口述,往昔报刊的记录,口口相传的回忆,以及摄影家画家们用镜头和画笔描绘下的历史。我试图因循着这种思维和其中某些方法去回望与探寻城市文脉,以求重温、融进当初那段艰辛坎坷、筚路蓝缕的建市大场景里去。

一 尘封的记忆

打开市志、中共淮南历史大事记以及众多有关的史料,翔实丰富的数据和纪事豁然跃入眼帘,扑面而来的是件件振奋人心的历史大事件,鲜活的场面一如帧帧画卷般真真切切浮在面前。

1952年3月1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和朝鲜人民军访华代表团华东分团一行10人,先后在淮南各地作关于朝鲜战争的报告。

3月17日,淮南市人民检察署成立。

4月,淮南市基督教会召开声讨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大会,宣布与美帝国主义割断关系,自办“三自”爱国教会。

同月,全国劳动模范、大通矿采煤工人丰绪然参加中国工会代表团,赴波兰、苏联参国“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活动。

同月,淮南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并召开第一届会员代表会议。

5月11日,市第三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政治协商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淮南市清洁卫生运动实施办法》。

6月2日,经政务院批准,淮南矿区改为地区级淮南市,成立中共淮南市委员会。同时,淮南人民市政府成立。

8月19日,淮南市第四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田家庵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206人。

9月7日,淮南市劳动就业委员会成立。

9月,淮南市人民医院建成开诊,其后于1961年改名为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

11月24日,淮南市第一届各界妇女代表大会召开,正式成立淮南市民主妇女联合会。

12月14日,召开第一次市体育工作者代表会议,成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淮南分会。

……

自此,以煤炭为中心,淮南市各工业门类大规模建设徐徐展开,随之而来电力工业也不再是煤矿附庸,走上独立发展的宏阔大道,选煤厂、机械厂、造纸厂、化肥厂、纺织厂、面粉厂、酒厂、肥皂厂等等纷纷新建改建……由此突显出一条城市发展的总体脉络——矿开到哪里,厂设在哪里,路就通到哪里,城就建到哪里,也让城市形成一个特殊构城法则——大分散、小集中,这种空间布局也为淮南赢得“彩带串明珠”的美誉。

城市在发展,时代在前行。生活在城市烟火中的人们可能还未来得及细细品味淮南的变迁之韵时,光阴的小船轻轻一划,就将我们带入了21世纪。

二 城市主政者笔触下的当年

回望70年前,建市初始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真是有幸,当年的城市建设者们用生动的笔触记录下当年的景象。金流,这位征战沙场的老革命,淮南解放初期曾任淮南矿区所辖县级淮南市的主官3年,省辖地级淮南市成立次月离淮,淮南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工作过的地方,也是由部队转到地方工作的起点。对淮南感情很深的他,离开淮南后,在《淮南纪事》中回忆:那是8月的一个上午,张恺帆同志告诉我,省委决定,淮南成立省辖市(县级),要我担任市长兼市委书记(那时市委归矿委领导)。这消息来得太突然了,思想上毫无准备,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在部队工作了那么多年,风里雨里,走南闯北,从没有离开过,无论人事或者工作,都比较熟悉。一旦离开,而且是永远离开,哪能不留恋?至于到市里去工作,又是行政,又是党委,而且人员不熟,情况不明,能否做好工作毫无把握,因此,好久我没有作声。接着,张恺帆同志又说:警备司令部不久将撤销,驻矿部队,一部分将改为人民公安部队,桂俊亭同志也将另行考虑工作。看来毫无回转余地了,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到新的岗位上重新学习。过后不久,桂俊亭同志果然调离淮南,9月14日,在九龙岗为他举行了欢送大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1950年9月22日,在田家庵召开会议,正式宣告淮南市政府成立。李黎、方茂初二位同志分任副市长,李黎同志还兼任市公安局长。出席这次成立大会的,有张恺帆、涂中庸等同志和各煤矿主要领导谢楠、夏际霞、范苏等人,连同市属各单位代表近200人。建国初期,会议一般开得比较俭朴。在这次市政府成立大会的会议桌上,只放着几杯清茶,几碟瓜子,别无其他招待。会后既没有宴席,也没有纪念品,只是照几张相片以资留念,如此而已。市政府设秘书室、民政科、财政科、工商科、建设科、教育科等职能机构。下辖3个区:大通区、八公山区和上窑区。

关于当时的市情,金流回忆:淮南市与省内其他省辖市相比,情况截然不同。首先,没有一个集中的市区,只有几个分散在煤矿附近的市镇,如九龙岗镇、大通镇、八公山镇等。唯一不在煤矿附近的是田家庵镇,是市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市的商业区,但是范围也不大,只有万把人口。

其次,淮南的工业除了煤矿,以及为煤矿服务的电厂、机修厂和面粉厂(均属矿办)外,几乎没有其他工业,只有田家庵有两家小小的私营碾米厂。名曰工厂,实际上与手工业作坊差不多,每家各有小型电动机一台,带动一个碾米斗子,上料、筛米、搬运原料和成品都是手工。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淮南市的经济结构,基本上是单一的采矿业。其他工业、商业、手工业、短途运输业,加上农业,在全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很小。至于文教卫生设施,更加可怜。属于矿局系统的,洞山有一所煤炭专科学校,那是淮南的“最高学府”,各主要煤矿附近有一所子弟小学,淮南矿务局所在地九龙岗有一家职工医院。政府系统呢,全市只有一所普通中学,不到十所小学。卫生和文化设施,还是空白。方圆几十里,竟没有一家对外开放,为广大市民治病的医院,全市找不到一家电影院,连像样的剧场都没有一处!

谈到政府如何开展工作,金流说道 :根据当时淮南的现实情况,市政府的工作重点,首先是为煤矿服务,为促进煤矿的生产建设服务,为建立煤矿的良好社会秩序和生产秩序服务。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煤炭工业是淮南工业的主体。在此基础上,量力而行地开展市政建设,相应地发展地方工业,千方百计增加文教卫生设施,逐步改善全市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方面的需求。

入冬后,在各级政府领导下,进行了冬修水利建设。在田家庵的西头,结合冬修,开挖了一座船塘,作为淮河船只的避风处。并利用余土,在船塘南端,筑坝修闸,使镇西的姚湾村与田家庵相连接。

同年,以田家庵为主的市政建设也逐步展开,项目有:建设两条中心马路,一条是东西向,从火车站到船塘;另一条是南北向,从人民医院(当时正在筹建中)到淮河大堤。建设这两条马路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改善市容和交通,更主要的是为了解决田家庵长期存在的“晴天洋灰(灰尘飞扬)路,雨天水泥(水土泥泞)路”的排水问题。

此外,还建设了一所人民医院和一座戏剧、电影两用的剧场,这也是广大市民急切盼望的。

在发展地方工业方面,建设了一家碾米厂和一座配合建设用的生产砖、瓦、石灰的砖瓦厂。

金流回忆:鉴于当时政府财力有限,为降低造价,力争少花钱,多办事,在工程设计时,尽量使用本地材料。如新铺的两条马路,采用的就是“泥结弹石”路面。使用的材料只是黄土、炉渣、石灰、河沙和大小不同规格的乱石。别看不起这些土材料,经过精心施工,以当时的标准来衡量,还挺结实耐用呢。又如红风戏院,从外表和内部装饰来看,在田家庵,当时还是数一数二的“现代化”建筑。其实,院墙是乱石加炉渣石灰砌的,屋顶是茅草盖的,四周镶以旧瓦。只是门面和室内地面是用少量水泥抹的,究竟花了多少投资,我已记不清了。反正造价很低。我对电厂排出的废物炉渣很感兴趣、烧砖、砌墙都使用它。细炉渣拌以适当比例的石灰,据说强度可达150号左右。当时市政府建造的土坯宿舍,山墙外面也全是用炉渣石灰浆抹的,蓝湛湛的颜色,看上去挺起眼。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