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娜·弗洛登伯格,美国室内设计师,全球旅行爱好者,同时,也是一位“书房探窥爱好者”。他喜欢探访别人的书房,并把这些探访结果记录下来,于是,就产生了《藏书·家》一书。
在《藏书·家》一书中,作者探访、记录了32位“藏书家”,而这些所谓的“藏书家”,并非高不可攀的专业意义上的藏书家,他们都来自普通家庭。虽是普通家庭的藏书,但在其家庭中,“书房都是一个家的核心”。
所以说,这本书的意义,在展现家庭书房的同时,更多的似乎还是关注“书籍为家带来了什么”。换言之,作者就是想通过“书房与书”,来探讨其与家庭的关系,其所表现出来的“人”的方方面面。
在书中,作者根据书房的性质特点,将其分为五个类别:感性派、直觉派、收纳家、专业者、收藏家。但我觉得,这也仅仅是“大体而言”,因为各个类别之间,交集颇多。
读完全书,你会发现,在“书房与家”的关系问题上,作者至少向人们展示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书与人的工作、兴趣、爱好的契合(这一点,决定了家庭主人图书收藏的目标和重点);书与房屋空间的搭配:书房、书桌、卧室、房内的摆件等;书籍的排列和摆放(彰显着人的个性);家庭藏书与外界的关系:以书为纽带,结交的朋友,引发的活动、事件等。
不过,我们看到更多的,还是藏书人的一些读书理念、人生态度等。
书,到底是用来阅读的,还是用来装潢的?
自然,绝大部分人都承认并相信:书,是用来阅读的。书中,法国著名的插画家皮埃尔·勒坦就认为:有些人喜欢收藏初版本,有些人则喜欢收藏毛边本,而他“只是爱看书而已”,换言之,他收藏图书,就是为了阅读的。与之不同的是,纽约市的设计师林能平,却又有如此的表述:“书能提供你知识,但之后,它们就变成了装饰。”似乎,对他而言,书用过之后,就成为一种“装饰品”,何以会如此?林能平认为“他们成了我美学世界中的一部分,也是尊重他们的一种方式”。可以看出,同样是一种“书籍装饰”,林能平的观念,和我们那些单纯以书籍来装饰门面的人,还是不同的。
电子书和纸质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的阅读问题,中外皆然。
这本书中访问的藏书家,似乎大多数都是不喜欢电子书的。
同样是林能平,就说:“电子书不错,但我更喜欢在文字下面划线,我喜欢手里拿着书。”林能平没有否定电子书,但他更钟爱纸质书,他喜欢的是手持一本书的那种感觉。加利福尼亚的马克·李则说:“实体书,翻页的艺术,尤其让人着迷。”他喜欢翻动书页的那份质感,那份颤动的心情;而德国的艾曼纽尔·德贝瑟就不同了,他很断然,甚至有点决绝,他说:“我从来不在电子屏幕上看书——从来都不。”
对于书房,我有一个特别感兴趣的“点”——书房摆设(或称之为“摆件”)。书房摆设,看似简单,实则很能看出书房主人的文化修养和兴趣爱好。
作者介绍的书房中,多数人喜欢的摆设是:名画、雕塑、瓷器、陶器、挂毯、动物身体部位或者画像等,至于女性,则喜欢摆放一些世界各地的布样、织件等。这体现了西方人的审美取向。
但也有特别者,如法国的皮埃尔·勒坦,就喜欢在书房中摆设一些新鲜松枝,以保持室内“香气怡人”。作为纺织类图书的收藏者,纽约市的乔达娜·芒克·马丁,除了以布料作为摆件外,她还喜欢以线轴、织布机、纺锤等作为摆件。职业趣味,昭昭然。
《藏书·家》可以说是一本文字与图片完美结合的书,甚至是“图片多于文字”。在书中,大量的图片不仅仅是一种展示,更是一种诠释和表达。作者希望通过图片,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展示一个家庭的书房情景。因之,图片在此,简直就是一种语言,一种看得见的直观、形象的语言。
“家的温暖,来源于被喜爱的事物包围。”每个爱书人的家,都让人心生欢喜。 路来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