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1952 淮南从此崛起

金梭银梭织出美好生活

——记淮南提花巾被厂

廖 丽

版次:A02  2023年02月21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上接2月16日A2版)

上世纪80年代,我参加工作。1981年12月,当时我只有19岁,通过市劳动局统一招考,经过笔试、面试、培训,走进工厂跟师傅学习挡车织布。此时,仅我所在的织造车间就已经引进、改造和更新了近200台设备。纺织机械日新月异,各工序全部实现了自动、半自动化运转,厂里成立了织造、毛巾、浆纱、并线、轮机、机修、检验七大车间。另设有专为毛巾和色织布调色配料的实验室,专为毛巾设计花纹绘制图案的设计室,专为提花毛巾定制、打造、修补花板的花板室。织造车间的布类多以供应橡胶厂生产劳保用品的白色细帆布为主,格子布和斜纹布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虽然量少,但是质优,所以几乎没有投放市场的机会,也就是等不到打包出厂,就被经销商直接订购了。而毛巾类更是厂矿单位必不可少的劳动保护和居家生活必需品,为了规避风险,毛巾车间率先采用订单模式规范生产,产品一度雄踞市场的垄断地位。

刘学文说:自你们那批学员进厂后,企业加强了市场调研,根据市场行情,逐年调整产品结构,下马了部分不适应市场的产品,毛巾上增加了单双毛的提花毛巾和枕巾,开发了民用工矿用的印花和喷花等系列产品,并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划归市针织毛麻公司,在省和国家工商局注册了企业有史以来的两个产品商标(毛巾系列为“龙湖”牌,毛巾被为“舒逸”牌)。其中“舒逸”牌毛巾曾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企业名称就此更改为淮南提花巾被厂,隶属淮南纺织工业局。

企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布局。流通于那个年代的第三套人民币,因为五角纸币上印有纺织工人,因此被称为“纺织五角”。它是周恩来总理明确提出、亲自提议并批示设计要在“券面上是否用一个轻工业”的意见上出版的。纺织五角的发行,表现了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启,凸显和强调出中国妇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也是对于纺织业的认可和对于众多从事纺织工作的妇女们的一种肯定,更是中国人民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纺织行业多以女工为主,这源于行业和女性共同持有的特性,那便是一个纱细,一个心细,更是国家和人民尊重宪法尊重人权,赋予女性的特殊地位。

我们厂的织机,是当时全国最先进的柳州1515型织机,所织品种分类广泛实用性强,深受市场欢迎。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突飞猛进,就业率高涨,迎来了市场既强烈又无情的变化,再热销的产品都免不了会有被拍在沙滩上的风险。

1984年至1988年,通过与国内同行间的交流学习,企业认识到了纵深发展的重要性,根据市场需求,布类只保留了供应橡胶厂生产煤矿劳保福利的细帆布,毛巾类扩大再生产,增加了出口产品浴巾和沙滩巾的份额。为抢占市场,加快生产进度,加班加点成了我们一线工人的常态,厂部的招工频率也在不断增加,曾经我们用工紧缺,在凤台和寿县都进行过招聘。纺织是个技术活,刚出师的学员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生产调度会上,生产科就从我们织造车间抽调部分有一定工作经验和责任心的织布工到毛巾车间去学习织毛巾。我就从织造车间来到了毛巾车间,车间主任是陈家勤。

因为厂里的织机型号统一,织布和织毛巾的原理相通,经纬无异,像我这样有一定织布基础的挡车工不需要经过岗前培训,只要学会看懂花板、吊坠和提花工艺就行了。所以在师傅们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我通过勤奋努力,虚心求教,很快就能上手了。一时间,我们的毛巾产量直线上升,产品畅销无比,就连因新学徒实习或机械故障造成的残次品都有销售市场,引得田家庵、潘集和凤台也相继成立了毛巾厂,恳请我厂派去技术支援。

三、你续纬纱总关情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改革的创新精神源自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实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给企业带来了无限生机。放眼当年的发展历程,亿万人民紧跟党中央,通过实践创新突破发展的瓶颈,勇于迎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人民只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令世界刮目相待。特别在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改变贫困走向温饱的道路上来,城市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为加大就业力度,淮南的煤矿、钢铁、纺织行业的建设之风迅猛燃起。

但位于蔡家岗中心地带的一家集体性质的小型印染厂,却因地域和环保受限,无法施展身手。

这一年,淮南的工业生产如火如荼,机械制造业遍地开花,为淮南跨入省重工业城市立下了汗马功劳。某天,市体制改革办公室负责人来到了位于淮南西部的国营单位红卫机械厂。

据机械厂厂长张玉胜(后任天鹅染织总厂党支部书记)回忆,机械厂成立于1970年,由区政府统一筹建,职工多是“老三届”下放回城的知青,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较高的职业素养,当年,他们在一无厂房二无技术的基础上,硬是用自己的一双手,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平整山坡,购买了通用设备,自觉去央企煤矿机械厂培训,生产出了先进的小苗带土插秧机、蛙式打夯机等。历经红卫区、市生产二组、化工局、建材局管辖,因其拥有铣、磨和车床加工等高端技术,对于纺织行业的发展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后经市政府决定划给纺织局,承接纺织单位的配件制造和维护。这一天发生在1989年,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政府决定走进这个既有技术又有发展空间的企业,用印染厂兼并机械厂,命名“淮南第二印染厂”,以一体方式,一体推进,开启了集体兼并国营的先河,也算是淮南市体制改革的一大创举。

而原先的印染小厂就是当时的一家街道作坊,是勤劳的染织人发挥聪明才智,通过总结实践、刻苦钻研,摸索出一套从手工锅式到自动缸式的先进工艺,不但做出的布匹色泽均匀,平整无毛刺,且很早就掌握了在人们穿着的内衣上,印染小型图案和艺术字的技术。别看“二印”是个集体单位又带了个“二”字,可在机械厂强大的技术力量支撑下,如虎添翼,不几年就发展成为淮南纺织局所辖单位中效益最好的一家,生产上的一些技术问题,连东部国营单位第一印染厂,都来学习讨教。“二印”的第一任厂长复员军人张五金作风干练,目光深远,在淮南创下了一个奇迹,就是他率先从意大利引进了两台先进的干洗设备,利用原印染厂旧址有利的地理位置翻盖商场,取了个吉祥有寓意的名字“白天鹅”,并在全市各区设置收集衣物的网点,名曰“白天鹅干洗中心”,配备专人、专车、专业开展干洗业务,风靡淮南乃至全省。

有了较大发展空间后,张五金带领二印人甩开膀子开始了创新革命。

可是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企业的集体性质在经营销售上受制于许多的条条框框,阻碍了改革的推进,特别在走出国门打开国际市场方面,必须经外贸局协调才能进行交易,手续繁多,批复时间长。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