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小说《三体》中,有一种叫“思想钢印”的装置。
被打过思想钢印的人,会对某一事物产生偏执的认知。例如,别人递给他水,他会本能地反驳:“水是有毒的。”即使别人告诉他,人体70%以上是水分,他也会说:“不对。”
现实生活中,“思想钢印”亦会存在。
作家王蒙曾说:“不要总是企图在语言上占上风。”习惯性反驳,往往是最大的关系“杀手”。若是想在语言上压倒别人,习惯性地针锋相对,迟早会吃亏。而有智慧的人,面对别人的反驳与批评,会先消化再内省。
人活于世,克制住自己的反驳欲,是最大的自律。
2
网上有个热门话题:什么是真正成熟的标志?
有一条高赞回答说:有一天你发现,需要反对的人越来越少。
晚清名臣曾国藩,曾在学堂遇到了一位性格怪异、脾气暴躁的同窗,总是有意无意地针对他。
一日,曾国藩在窗前读书,这位同窗嚷嚷道:“别在这看书,赶紧走开,挡住了我的光线。”
听罢,曾国藩默不作声地挪到一边,接着读书。
深夜,曾国藩挑灯夜战,埋头苦读,同窗便冷嘲热讽说他假刻苦,影响自己休息。曾国藩依旧不反驳他,躺在床上继续学习。后来,曾国藩成功考取功名,而那位同窗却榜上无名。
怎料,得知曾国藩中举后,又讽刺挖苦,说他将自己的好运气都占没了。此话传到曾国藩耳中,他依旧不辩驳,继续认真踏实地做自己的事情。
《道德经》中讲:“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无意义的辩驳,没有真正的赢家,在语言上争高下,是情商低的表现,更是一种无谓的消耗。
“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位置不同,不必辩驳;层次不同,少言为贵。不反驳不是理亏,保持沉默也不是软弱,这是为人的气度和做人的洒脱。
真正睿智的人,会克制自己的反驳欲,懂得“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才是为人处世的“最佳法则”。
3
查理·芒格说,成功者的目标,不是让别人相信自己是对的,而是弄明白谁是对的。
人与人之间的参差,无非就是有人守着一份偏执,把路越走越窄;有人则以丰富立体的三观,容纳世界的多元,接受观点的多维。
见过世面的人,懂得在不同观点面前,保持聆听的姿态。要知道,一笑而过,远比剑拔弩张有胸怀;平心静气,远比反唇相讥显格局。
书法大师沈尹默,早年在浙江任教时已名扬四海。
一日,他在朋友刘三家做客,创作了一首诗。次日,陈独秀恰巧看到此诗,并点评道:“虽然诗写得不错,但是字却平庸,没有特点。”
陈独秀决定前去拜见沈尹默,与他探讨一番。陈独秀还未进门,就大声喊道:“我叫陈仲甫,在刘三家中看到了你的诗,诗很不错,字却很是俗气。”
沈尹默还未来得及看清客人是谁,就听到这么刺耳的批评,心中难免不悦。但还是眉眼带笑地招呼陈独秀坐下,并与他谈起了书法。听完陈独秀的一番见解,沈尹默深受启发,他开始苦练书法,最终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
后来沈尹默感慨道:“若没有仲甫兄的批评,我定不会潜心苦练,更不会有今日的成就,我感谢他。”
孟子云:“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能够了解自己,时刻检视和反省自己,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
面对批评,愚蠢的人只会抱怨反驳,无法得到改变与成长。而越优秀的人,越善于向内归因,不断地反躬自省,才能向外成长,优于过去的自己。
不做无谓的反驳,接纳善意的声音,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迎难而上,方能强大自己,前途坦荡。
一个人境界越高,越能以超然心态,包容和接纳别人的不同。
往后余生,愿你我都能少些反驳,多些包容,淡定沉稳,自在喜乐。将曾经的那些愤懑不平,都变得风轻云淡。
来源: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