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修小补”融入城市烟火气 致敬你我身边倔强又温情的手艺人

版次:A01  2023年03月0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图为街角的修鞋摊 本报记者 张越 摄

本报记者 苏国义 黄欣茹

“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日前,商务部发言人的这段表述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3月2日至5日,觅着这些手艺人曾经走过的街巷,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深入城区,找寻市民心中那份市井浓情且充满烟火气息的记忆。

小区院外,一张雨棚、几把小凳、一台修鞋机、一辆三轮车构成了修鞋匠杨师傅的工作场所。在淮河嘉苑、淮河新城片区,提起修鞋的杨师傅,很多居民都非常熟悉。

杨师傅特别健谈,他总能和每一位修鞋的顾客聊个不停,小鞋摊几乎成了“茶话铺”。他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自己身体不太好,为了谋生,1987年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台修鞋机,当时,凭着一点机灵劲,他既没拜师也没有学技,就照着说明书,边自学边出摊,技术熟练后,开始跑江湖。

一人一摊,一晃,36年就这样过去了。

“这是个功夫活,主要为周边居民提供服务,我一般根据修补难易程度、时间长短来收费,修一双鞋最贵不会超过20元。”说话间,杨师傅补好了一双开胶的女士鞋,收取客户3元钱。杨师傅介绍,他以前修补的大多是皮鞋,现在修补的更多是运动鞋。明显感受到时代在发展,消费观念在变化,当下的人们更加注重休闲和健康。

“老摊位、老手艺,街坊邻居要讲诚信。”杨师傅说,“活多的时候,经常会有顾客把需要修补的鞋子留在他这里,少则一两天,多则半个月。”杨师傅略有自豪而又伤感地说:“我修补过最贵的一双鞋价值一万多元,人家把鞋子放在我这,一放就是好几天,人家信得过我,我也把人家鞋子修得没话说,不过现在人们的生活都富裕了,修鞋的自然越来越少了。”

告别杨师傅,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又在东城市场附近的巷口里寻访到一家配钥匙的小店。两位由龙湖菜市场赶到这里配钥匙的女士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这家老板姓郑,周边的商家住户,很多丢过钥匙的都会选择到郑师傅这里配钥匙,价格不高,师傅手艺还好,解决了他们很多燃眉之急。”

郑师傅介绍,他的店里有100多种钥匙胚子,市面上常见的、不常见的钥匙他这里都能配。因为物件齐全,手艺精湛,郑师傅早已成为老街区里远近闻名的“大师傅”。

“世上有锁一天,我们这个行业就会存在一天。”郑师傅说,“我是一个乐天派,实话实说,现在电子锁越来越多,我们这一行的黄金时代实际上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好在我这天天出摊,天天都还有生意,看着这门手艺对社会还有用,我打心眼里高兴。”

通过走访,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看到这些“小修小补”手艺人固守在城市的角落,倔强着坚守,温情的付出,不少手艺人因为修鞋、配钥匙市场萎缩收入微薄,已经尝试着扩宽业务,增加了修补拉链、纽扣等服务。市场虽然都不大,但却满足了市民对“小修小补”的现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