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国义 黄欣茹
“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日前,商务部发言人的这段表述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3月2日至5日,觅着这些手艺人曾经走过的街巷,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深入城区,找寻市民心中那份市井浓情且充满烟火气息的记忆。
小区院外,一张雨棚、几把小凳、一台修鞋机、一辆三轮车构成了修鞋匠杨师傅的工作场所。在淮河嘉苑、淮河新城片区,提起修鞋的杨师傅,很多居民都非常熟悉。
杨师傅特别健谈,他总能和每一位修鞋的顾客聊个不停,小鞋摊几乎成了“茶话铺”。他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自己身体不太好,为了谋生,1987年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台修鞋机,当时,凭着一点机灵劲,他既没拜师也没有学技,就照着说明书,边自学边出摊,技术熟练后,开始跑江湖。
一人一摊,一晃,36年就这样过去了。
“这是个功夫活,主要为周边居民提供服务,我一般根据修补难易程度、时间长短来收费,修一双鞋最贵不会超过20元。”说话间,杨师傅补好了一双开胶的女士鞋,收取客户3元钱。杨师傅介绍,他以前修补的大多是皮鞋,现在修补的更多是运动鞋。明显感受到时代在发展,消费观念在变化,当下的人们更加注重休闲和健康。
“老摊位、老手艺,街坊邻居要讲诚信。”杨师傅说,“活多的时候,经常会有顾客把需要修补的鞋子留在他这里,少则一两天,多则半个月。”杨师傅略有自豪而又伤感地说:“我修补过最贵的一双鞋价值一万多元,人家把鞋子放在我这,一放就是好几天,人家信得过我,我也把人家鞋子修得没话说,不过现在人们的生活都富裕了,修鞋的自然越来越少了。”
告别杨师傅,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又在东城市场附近的巷口里寻访到一家配钥匙的小店。两位由龙湖菜市场赶到这里配钥匙的女士告诉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这家老板姓郑,周边的商家住户,很多丢过钥匙的都会选择到郑师傅这里配钥匙,价格不高,师傅手艺还好,解决了他们很多燃眉之急。”
郑师傅介绍,他的店里有100多种钥匙胚子,市面上常见的、不常见的钥匙他这里都能配。因为物件齐全,手艺精湛,郑师傅早已成为老街区里远近闻名的“大师傅”。
“世上有锁一天,我们这个行业就会存在一天。”郑师傅说,“我是一个乐天派,实话实说,现在电子锁越来越多,我们这一行的黄金时代实际上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好在我这天天出摊,天天都还有生意,看着这门手艺对社会还有用,我打心眼里高兴。”
通过走访,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看到这些“小修小补”手艺人固守在城市的角落,倔强着坚守,温情的付出,不少手艺人因为修鞋、配钥匙市场萎缩收入微薄,已经尝试着扩宽业务,增加了修补拉链、纽扣等服务。市场虽然都不大,但却满足了市民对“小修小补”的现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