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芸芸众生,形态万千,各不相同。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位置不同,角度不同,所看所想也会产生偏差。
因此,在遇到问题时不要“以己度人”,懂得换位,彼此体谅,学会理解,才能化干戈为玉帛,更为正确地解决矛盾。
1
人与人之间,最难的是理解
人们常说:“别把自己的脚,伸进别人的鞋里。”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知晓事情的全貌,更无法判别事物的真相。况且,环境不同,无法感同身受;经历不同,难以完全理解。
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判别人的生活,定义他人的言行,只会让语言成为伤人伤己的利剑。
曾看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位男孩每天上学手中都拿着一块绣花手绢,同学们看到后嘲笑他,要好的朋友也不理解他,各种流言蜚语向他袭来。
老师听说此事后,叫来男孩询问缘由。男孩哭诉,自己的妈妈刚过世不久,这是妈妈留给他的。他觉得,绣花的手绢带在身上,妈妈就好像还在他身旁。
我们无法知道所有背后的故事,若随意评价,肆意指责,只会给别人带来意想不到的痛苦。“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能理解我的伤悲与快乐。生活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重担不在自己身上,自然能岁月静好地指点江山;痛苦不在自己心中,自然能满心欢喜地谈笑风生。
2
换位,是推己及人的慈悲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真正善良的人,懂得推己及人,换位思考,能够不动声色地在细微之处体谅他人,保护他人。
每个人的处境不同,遭遇不同,令人温暖的事多做,冷漠的言辞少说,这是与人相处的智慧。
只有凡事体谅,常怀慈悲,将心比心,才能赢得人心。
古时,有一位书生搬了新家,邻居家男主人是个捕头,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一次,捕头因调查案件出了意外,只留下了年幼的儿子和孤苦无依的妻子。
以前,书生从学堂回家从不带钥匙,走到门口便喊父亲来开门。可当邻居捕头去世后,书生的父亲总是提前将门打开,并叮嘱书生不要喊他来开门。
书生不解,问父缘由。父亲说:“因为你每喊一次父亲,都会提醒隔壁的男孩,自己父亲不在的事实,我担心他心里会难受。”
书生按父亲的吩咐照做了,并且还会在男孩上学时悄悄保护他,以防年幼的他会受人欺负。后来,两家人彼此关照,相互帮助,还一起做起了生意。
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的替人着想,忧愁他人所忧愁的,喜悦他人所快乐的。
任何人,任何事情,只有将心比心,理解别人的难处,站在别人的角度说话做事,才能相处得融洽。
正所谓:“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越是有大成就的人,越懂得心怀悲悯,善待周围的人和事。
谁的人生都不会一帆风顺,谁的生活都不会风平浪静。多一份理解,就少一份指责;多一份体谅,就少一些伤害。
在别人跌落谷底时,不嘲笑,不张扬,默默地施以援手。
心中有善念,做事懂换位,善良终会得到回报,真心定能收获真情。
3
换位,是解决矛盾最高明的方法
有一对夫妻,妻子炒菜时,丈夫在旁边叨叨:“火大了,别烧焦了。少放点盐,咸了可没法吃……”
妻子忍无可忍,大喊道:“你从厨房出去,别在这指手画脚,我知道该怎么做。”
丈夫听罢,冷静地说:“我只是想让你知道,我开车时,你在副驾一直唠叨,我的感觉也是这样的。”
后来,夫妻俩再也没有因“唠叨”而争吵。
父母希望子女成龙成凤,子女希望父母多点耐心,丈夫希望妻子多加关心,妻子希望丈夫多些包容。
谁都没有错,只是站的位置不同。生活中大部分的矛盾来自于不理解和不体谅。
懂得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才能够真正地感受对方诉求,以有效地解决矛盾。
《增广贤文》中讲:“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是相互的,感情是相互的,信任是相互的,尊重也是相互的。
用自己真诚善良的内心,体谅他人、温暖他人,他人也会用同样的善意回馈于你。即使前路再难走,也终会豁然开朗。
逍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