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总理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版次:05  2023年03月14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上接四版)

第二个问题,人口负增长问题。我国人口增长由正转负,有人担心人口红利会不会就此消失。我看没那么简单。人口红利既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我国有近9亿劳动力,每年新增劳动力都超过1500万,人力资源丰富仍然是中国的突出优势。更重要的是,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可以说,我们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当然,我们对人口增减可能带来的问题还要作深入的分析研判,积极应对。

至于延迟退休政策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在适当时候稳妥推出。

乌兹别克斯坦人民言论报记者:国际上有些人质疑,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在防疫上实施了两年多的严控,是否确有必要?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一波疫情,中国作了哪些准备?

李强:疫情三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同心抗疫,现在已经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三年多来,我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在病毒致病力较强的阶段,我们果断实施“乙类甲管”,有效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为疫苗和药物研制、疫苗接种普及等争取了宝贵时间。随着病毒致病力减弱和我国防治能力提高,我们对防控措施作了一系列优化调整,适时进行了转段,实施了“乙类乙管”。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的大国,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实现了疫情防控平稳转段,较快恢复了经济社会正常秩序,是很了不起的。实践证明,我国疫情防控的各项策略措施是完全正确的,防控成效是巨大的。

人类与病毒的斗争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当前新冠疫情传播的风险仍然存在,我们将及时研判,做好预测预警,并制定完善不同情景下的疫情应对预案,不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疫苗和药物的研发,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协调,共同维护人类健康福祉。

台湾联合报记者:大陆方面表示,将始终关爱、尊重、造福台湾同胞。随着大陆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和优化,两岸民众都希望能够尽快全面恢复两岸的正常交流和往来。请问大陆方面在推动两岸经济文化合作交流以及人员往来方面有何规划?

李强:两岸同胞是一家人,血浓于水,打断骨头连着筋。我们将在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继续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要让更多台胞、台企来大陆,不仅愿意来,而且能融得进,有好的发展。

当前,早日实现两岸同胞正常往来,恢复各领域常态合作,是大家的共同期望,需要共同努力。

人民日报记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请问本届政府在推进乡村振兴上有哪些考虑?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有哪些举措?

李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现在还有近5亿人常住在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不全面的。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农业强国、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全面部署。当前我们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

就乡村振兴来讲,下一步在具体工作中,我感到要突出三个关键词:一是全面。不光是发展经济,而是要全面彰显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二是特色。中国地域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要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保护和传承好地域文化、乡土文化,不能千村一面。三是改革。要通过深化农村改革来促进乡村振兴,广大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让他们积极参与改革,并更好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刚才你还提到粮食安全问题。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超过1.3万亿斤,总体上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我们将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我这里特别想跟农民朋友们说句话:政府所有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只增不减,鼓励大家多种粮,确保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阿卫视记者:当前,地缘政治摩擦和去全球化加剧,中美关系紧张对立,虽然中国一直强调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但外资外企依然难以安心经营,有的开始考虑撤离。请问,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会有变化吗?您如何看待当前的中美关系及其改善前景?

李强: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改革开放发展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从我掌握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外资企业依然看好在华发展前景,去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890多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比三年前增加了近500亿美元。这说明,中国依然是全球投资高地。

对外开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无论外部形势怎么变,我们都将坚定不移向前推进。我这里特别想说一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共享发展机遇的重大举措,已连续举办5届,即使在疫情之下也没有中断,去年有127个国家和地区的2800多家企业参展。进博会的举办充分说明,开放的中国大市场是各国企业发展的大机遇。

今年,我们还将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环境会越来越好、服务会越来越优。开放的中国欢迎大家来投资兴业。

有关中美关系的具体问题,秦刚外长在前几天的记者会上已经作了阐述,我不再多作重复。当前重要的是,把习近平主席同拜登总统去年11月份会晤时达成的一系列重要共识,转化为实际政策和具体行动。

我知道,这几年在美国国内有些人在炒作两国“脱钩”的论调,有时还很热,但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能真正从这种炒作中受益。据中方统计,去年,中美贸易额近760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中美两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都从对方的发展中受益。我去年大部分时间是在上海工作,接触了不少包括美资在内的外企高管,他们都告诉我看好上海、看好中国,希望从合作中实现共赢。这些都表明,中美可以合作、也应该合作。中美合作大有可为。围堵、打压对谁都没有好处。

新华社记者:新一届政府面临着艰巨繁重的任务,各方面也寄予很高的期许,这对于政府的履职能力、工作作风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请问新一届政府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有哪些考虑?

李强:确实,如你所说,新的使命任务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打算,以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转变职能、提升效能、改进作风。突出抓四件事:

一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最近党中央已提出明确要求,国务院要带头认真抓好落实。我长期在地方工作,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我们要推动各级干部多到一线去,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向人民群众学习,真正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长期在大机关工作的年轻同志,要深入基层、心入基层,更多地接地气。

二是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政府工作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要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提高创造性执行能力。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都要有服务意识、发展意识,特别是在履行审批、管理职能时,不能光踩刹车、不踩油门;不能尽设路障、不设路标;凡事要多作“应不应该办”的价值判断,不能简单地只作“可不可以办”的技术判断。要坚决反对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正做有创造力的执行者。

四是坚决守住廉洁底线。我们将始终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抓好廉洁政府建设,对一切腐败行为一定要零容忍。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都要自觉接受监督,真正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记者会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举行,历时约80分钟,参加采访的中外记者约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