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至,凭吊故人,遥寄哀思!
清明,在公历每年4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15°时开始。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说: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意思是说,春分增加十五日,北斗斗柄指向乙位,清明之风吹来,它与十二律中的仲吕相对应。
清明与物候
根据黄道周撰写的《月令明义》记载,清明节气的物候是:桐始华,田鼠化为鴽(rú),虹始见(xiàn)。
第一候,“桐始华”。 桐,指白桐,这句话的意思是,白桐树开始开花。
第二候,“田鼠化为鴽”。田鼠,《吕氏春秋·季春纪》中叫“鼸(xiàn)鼠”。俗名也叫香鼠,灰色短尾,能够颊中藏食。鴽,指鹌鹑之类的小鸟。三月田鼠与鹌鹑互变,也见于《大戴礼记·夏小正》《吕氏春秋·季春纪》《淮南子·时则训》《礼记·月令》等文献,这是古代的传闻,误解已久。
第三候,“虹始见”。这时候彩虹开始出现。对于“虹”的解释,《说文》中说:“虹,螮蝀(dì dōnɡ)。”这里指彩虹,雨后天空中出现的彩色圆弧,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御定月令辑要》中说:“虹是阴阳交汇之气,纯阴、纯阳则虹不见。若云薄漏日,日照雨滴,则虹生。”这里的解释,基本上是符合科学道理的。
清明与民俗、节庆
清明节气期间的民俗活动特别多,主要有扫墓、寒食、踏青、荡秋千、蹴鞠、插柳等。
扫墓、寒食
清明扫墓的缘起,传说是由于介子推在绵山被烧死而兴起。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了春秋晋国贤臣介子推的事迹:“晋侯赏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其母曰:‘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介子推割股充饥的故事,家喻户晓。
介子推被烧死后,晋文公下令,将他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从寒食到清明,祭祀介子推。从春秋、战国以后,扫墓、寒食节世代相传。明代刘侗撰写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
踏青
踏青,就是春游。《论语·先进》中记载:“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五六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这就是孔子和弟子们的春游活动。
踏青后来演变成了广泛而普及的士女游春活动。唐代极为盛行。诗人刘禹锡《竹枝词》中写道:“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永安宫,在今重庆奉节县城内,这里是刘备托孤和驾崩的地方。可以知道,刘禹锡描绘的是三峡一带的踏青场景。
荡秋千
荡秋千,这是一种古老的娱乐游戏。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最适合做这种游戏。唐、宋两朝,盛行荡秋千。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词作《蝶恋花·春景》中写得好:“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这里说,墙里少女荡着秋千,墙外行人经过,听到墙里佳人的笑声。
蹴鞠
蹴鞠(jū),类似于今天的踢足球,这是一种跟军事训练有关的活动,古代归于“兵家”的“技巧类”。
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有《蹴鞠》二十五篇。师古曰:“鞠以韦为之,实以物,蹴蹋之,以为戏也。蹴鞠,陈力之事,故附于兵法焉。”这就是中国最早的足球专著。
插柳
清明节还有插柳的习俗。其中说法之一,就是纪念春秋晋国贤人介子推。介子推守节明志,被烧死在大柳树下。晋文公将柳树赐名为“清明柳”。戴柳、插柳就成为民间习俗。
唐代诗人韩翃(hónɡ)的《寒食日即事》诗中写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了都城长安遍栽柳树,满城飞絮飘舞的情景。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将清明节定在4月5日。2007年1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
清明与农事、生态资源保护
清明时节农事很多。有关清明的农谚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种瓜,船装车拉。”就是说,在清明节前后,可以种植黄豆、豇豆、红豆、四月豆、茄子、辣椒等。也是种植黄瓜、西瓜、南瓜、苦瓜、葫芦等的最好季节。
“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清明高粱谷雨谷,立夏芝麻小满黍。”这里说,高粱、棉花,必须赶在清明、谷雨节气期间种植。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在这两个节气里,雪、霜就不会再有了。
《淮南子·时则训》中说,在这个月里,生命的气象旺盛,阳气散布开来,草木弯曲的全部长出来,直立的全部向上生长,不能够把它们控制住。
天子命令主管官员,打开粮仓,资助贫穷,赈救困乏之人;打开府库,拿出丝帛等财物,出使诸侯国;招聘有名德之人,礼遇贤德之士。命令主管水土之官,应时之雨即将来临,低处的水将向上泛滥,要顺次巡行国家都邑,普遍察看郊外平原,修筑堤坝,疏通沟渎,清除路障,使道路畅通,从国都开始,一直到达边境。
从这里可以知道,清明节气的政事、农事、水利等是非常繁忙的,特别是要做好水利设施的修缮、清障,保障沟渠畅通,为农业生产做好充分的保障。
清明与文化
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诗家喻户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里指出“清明时节”的气象特点,就是“雨纷纷”。“路上行人”扫墓上坟,思念亲人,就像要“断魂”一样。行走在外的诗人,询问“何处”有“酒家”,放牛娃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春,盛唐诗人孟浩然来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但是进士不第。适逢清明,40岁的诗人写下了《清明即事》,诗中说: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诗的意思是说,京城里的人特别重视清明,而旅居在外的人,心中自然就有愁绪思念。车轮转动在路上合着声响,东城的柳色一片青翠。花谢了野草茁壮生长,黄莺飞翔双蝶嬉戏。空旷的大堂里,坐着回忆往事,喝茶聊天,也就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