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当前,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正在提速,通过完善战略规划、提升科技能力、深挖数据价值,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与精准度。“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已成为金融机构的必答题和必选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刘建军说,其中,战略部署、科技引领、数据驱动是提供动力的三大核心“器官”。
完善战略规划
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将“科技立行”“科技兴行”“科技强行”作为自身的发展战略,全面加快数字化转型。邮储银行3月30日发布的2022年年报显示,邮储银行2022年信息科技投入达106.52亿元,同比增长6.20%,占营业收入的3.18%;与此同时,该行投产上线了330项信息化工程,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科学制定、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也符合监管部门的要求。中国银保监会此前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董事会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目标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科学制定和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将其纳入机构整体战略规划,明确分阶段实施目标,长期投入、持续推进。
“战略布局如同金融发展的大脑,决定企业发展的未来,为金融发展提供原动力。”刘建军说,邮储银行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全行转型发展的重点战略举措,在探索中前进,在变革中发展,规划了“123456”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布局。据介绍,“1”是坚持数字生态银行转型“一条主线”,“2”是并行推进“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和“传统银行智能化重塑”两大轨道,“3”是实施个人金融、公司金融、资金资管三大板块数字化改造,“4”是打造产品创新、风险防控、数据赋能和科技引领四大数字化能力,“5”是重点突破生态、渠道、产品、运营和管理五大领域,“6”是强化顶层设计、协同机制、敏捷组织、专家队伍、资源保障和考核激励六大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人员在银行员工中的占比不断提升。“进入数字时代,兴业银行把体制改革作为加快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招,推进科技人才万人计划,加快构建‘数字兴业’。”兴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说,截至2022年12月末,兴业银行的科技投入达82.51亿元,同比增长29.65%,占营业收入比重上升0.83个百分点至3.71%,科技人员达6699人,集团科技人才占比较上年末提升5.41个百分点至11.87%。工商银行3月30日发布的2022年年报显示,2022年该行金融科技投入达262.24亿元,金融科技人员3.6万人,占全行员工的8.3%,数据分析师超7700人。
深挖数据价值
提升科技能力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深挖数据价值、拓展数据应用。银保监会发布的上述《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要全面提升数据的治理与应用能力。一要健全数据治理体系,制定发展战略,加强制度建设和考核评价;二要增强数据管理能力,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资产管理体系;三要加强数据质量控制,建立企业级数据标准体系,形成以数据认责为基础的数据质量管控机制;四要提高数据应用能力,通过数据驱动催生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提高大数据分析对实时业务应用、风险监测、管理决策的支持能力。
“数据如同金融发展的血液,流淌在经营服务的点点滴滴,将能量与活力输送到全身各处。”刘建军说,该行持续强化数据能力建设,让数据资产“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
“手机银行是北京银行数字化转型成果的缩影。”北京银行董事长霍学文表示,3月28日发布的手机银行APP7.0,从七个方面进行了升级,即旅程再造、特色金融、场景生态、平台联动、协同经营、体验管理和安全守护,希望提供更深入、更便捷、更全面的移动金融服务。
从“千人一策”到“一人一策”,手机银行升级的背后是数字化运营体系的支撑。日前,北京银行发布了“智策”零售数字化运营体系,推动运营工作实现“人工决策、数据决策、自动化智能决策”的转变。“接下来,北京银行将聚焦财富陪伴、远程协同、开放生态等方面,持续加速手机银行的迭代升级,为用户带来更智能、便捷、友好的数字金融服务体验。”霍学文说。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