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诊断是通过对临床送检的活体组织、细胞等病理标本进行检查,以诊断疾病的手段,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可信赖、重复性强、准确性高的诊断方法。其中,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来诊断疾病的临床细胞学一直是病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个体化诊疗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细胞涂片技术越来越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近期,淮南东方总院病理科副主任张桂芹开展的新项目——“细胞蜡块加免疫组化检测”成功完成了技术突破,做到了诊断更加及时,治疗更加精准。
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相比,传统细胞病理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不但样本量少,并且缺乏组织学结构,不可重复切片,同时较难进行特殊染色。张桂芹介绍,“细胞蜡块加免疫组化检测”这项新技术利用胸腹腔抽吸物、细针穿刺物制作细胞蜡块,细胞蜡块同普通组织活检蜡块一样,不仅细胞标本可以保存,还可以重复切片,方便进行免疫组化检测以及分子病理等诊断,为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原发灶的定位、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坚实保障,尤其对于大量不明原因的胸腹水,不仅提高了细胞学的准确性及阳性率,同时解决了病变良恶性,确定了肿瘤的具体类型,明确了肿瘤来源,甚至获得了宝贵的基因检测的标本。
这项新技术的最大优点在于快速、无污染、取材方便,不需要手术活检取材,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压力。一般患者的胸、腹水送到病理科后,加上免疫组化3-5天时间即可发出细胞病理学报告,给临床治疗提供了方便,并为患者节省了时间。这项技术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扎实的细胞学病理学功底,更离不开丰富的组织学诊断经验。张主任经过多次的试验和比较,不断优化流程,改进细节,通过一个个病例,经历一次次挑战,终于获得成功,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已让多名患者受益。
患者詹奶奶在外院做病理检查时被诊断为肺鳞癌,然而因大量胸水在东方总院住院时却在送检胸水中发现了腺癌细胞。由于与以往病理结果诊断出入较大,秉承为病人负责的态度,张桂芹副主任采用新技术将患者胸水进行离心沉渣包埋后做成细胞蜡块,细胞蜡块的HE切片初步显示了腺癌细胞特点。为了把工作做得更扎实,她又加做了腺癌鳞癌相关的免疫组化标记。通过细胞学、细胞蜡块、免疫组化标记“三堂会审”,狡猾的肿瘤细胞终于显露本相,最终确诊为腺癌。这一结果不仅纠正了一例“冤假错案”,同时患者也获得了珍贵的分子病理学检测的标本,为后续靶向治疗提供了明确方向。
另一位患者许女士在彩超检查中发现大量血性腹水,在病理检查时,常规细胞学涂片中满视野红细胞。经过反复仔细阅片,张主任虽然找到了腺癌样细胞,但由于红细胞,炎性细胞,细胞碎片,间皮细胞的干扰,加上细胞不典型,这种异型细胞的性质及来源暂时无法明确。细胞蜡块技术此时再显神通,经过离心浓缩,去红细胞后做成细胞蜡块,HE切片下见到了多量肿瘤细胞,呈经典的腺腔样排列,经历三次免疫组化标记后,终于得出结论为来源于腹膜或卵巢的浆液性腺癌。及时准确的病理诊断报告为患者争取到了治疗窗口,及时进行手术得以根治疾病。
作为医学诊断上的“金标准”,当病理报告无法确诊时,要么过度治疗,要么治疗不足,一张小小的切片足以牵动四方。张桂芹副主任表示:“显微镜下看的是切片,同时也是别人的人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诊断结果对病人及家庭意味着一次次的‘宣判’。东方总院病理科时刻面对挑战,责任重于泰山,今后将不断进取,积极探索高新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快捷、精准的病理诊断。”
本报通讯员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