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1952 淮南从此崛起

凤台有一条永幸河

桂少云

版次:A02  2023年04月1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上接4月14日A2版)

1988年夏,沿淮流域大面积持续旱灾,“满田禾苗半枯焦”的惨状随处可见,从5月7日至7月20日的75天中,凤台境内就没下过一次透地雨,成为五十年一遇的大旱。此刻,水利网发挥了威力,将淮水、茨淮新河的水源源不断引入永幸河,灌溉了数十万亩良田。8月7日,沿淮河流域视察旱情、中央主抓农业的何康部长,亲眼见证了“风吹稻花香两岸”的喜人景象,不由得饱蘸浓墨,挥笔题词,用“淮北江南、胜似江南”八个大字来点赞永幸河给灌区人民带来的福祉。

在排涝方面,永幸河也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功力,1991年5月至7月,一场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扑向刚从旱灾中缓过气来的凤台大地。6月12日至15日持续降雨量达452毫米,百年不遇的洪灾冲毁了村庄、农田、道路和水利设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87亿元,若不是水利设施发挥了巨大的抢排作用,损失会更大。当年,永幸河向淮河抢排内涝1.3亿方,开机抽排2.3万台时,抽排内涝1.1亿方。

当时,由《江淮文史》编委会编印的一本《治水、制穷、致富》书,就真实地记录了这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事件,详细介绍了一代又一代水利人为了找到治水的金钥匙,开启凤台人民奔小康的幸福之门,而走过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描述了通过多任县官的治水接力,让素有淮北“锅底子”“水口袋”之称的凤台,通过一系列的科学规划,综合治理,慢慢变为淮河儿女心目中的美丽“江南”。

老局长齐儒卿十分感慨地说,开挖永幸河,我们经历了六任县委书记,他们都是全力以赴地支持永幸河工程建设,并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甚至与民工们吃在一起、干在一起,从没有上级与下属之分。这六位县委书记是:赵伯良、甄培德、陈欣南、刘来保、黄焕民、郭新吉,是他们带领了一批批开拓者,让永幸河成了致富全县人民的幸福河,凤台人民的子孙后代将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多任县官一张图,一届接着一届干”的佳话代代流传,这条永幸河也已深深地融入到淮河文化的体系之中。

齐老作为当时的工地指挥员,永幸河建设的亲历者、劳动者,他特别提到了原县委书记郭新吉,郭书记上任时,为了治水,徒步带着一支水利普查队踏遍了凤台的山山水水,把全县的河道水系摸得清清楚楚。为了加快永幸河的建设进度,他经常深入工地,与民工们同吃同住,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身先士卒,处处干在前面,极大地鼓舞了民工的士气,工程进度明显加快。永幸河大闸建设初期,郭书记亲自上阵拉石头、扛水泥、拌沙子,累得筋疲力尽时,竟唤来自己的两个女儿,帮他推装满石子的架子车,一干就是一整天。工地上的人个个伸出大拇指,称他是一位“焦裕禄”式的好书记。

采访时,齐老如数家珍地称赞了治理淮河和开挖永幸河时涌现出的许多先进人物和英雄模范,如1952年5月,在凤台县首次召开的治淮劳模大会上,被评为“特等治淮劳模”奖励耕牛一头的纪会宏;1956年,有官不愿做,甘愿当护堤员,几十年如一日,吃住在堤坝上,年年被修防系统评为护堤模范的杨玉成;一生从事水利工作,1973年曾任凤台水利局副局长的严正……齐老唯独只字不提自己的功劳。

齐儒卿,河南省沈丘县人,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11月调至凤台县,1969年至1983年担任凤台县水利电力局(后称水利局)局长,1983年至1985年担任常务副县长,主要分管水利工作,1994年光荣离休。齐儒卿几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水利建设上,为了吃透县情,理顺治水思路,他十分注重掌握第一手资料,被誉为凤台水利的好参谋。

为迅速改变凤台水利落后面貌,他深入基层蹲点,通过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于上世纪70年代初便拟订出了“五种水费征收办法”,其中随粮代征收取水费的办法最为有效,解决了收水费难的问题。1975年,齐儒卿在关店区蹲点期间,根据凤台不同的地形和土壤,将全县划分为“五类”地区,采取理顺水系、截岗抢排、圈圩建站、深沟引水、能排、能灌、能通航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四网、一方、园田化”(即:水网、电网、路网、林网,方块田)的新的水利规划,经县领导组织专家讨论后,认定这项新规划科学合理,同意试行。在实施中,一直担任水利兴修和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的齐儒卿,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不断促进“四网”工程飞速发展。至 1979 年“四网”工程初具规模之后,便发挥出抗灾减灾的高效益,水稻面积由10万亩猛增到50万亩,产量由100多公斤,增长到250多公斤。

1982年大水致灾后,齐儒卿又深入行洪区,通过考察,拟定出行洪区庄台建设的新方案,不仅促进了行洪区人民的居住问题,还通过改变生产结构,逐步使当地群众走向脱贫致富。齐儒卿花费多年心血编著的《淮河行蓄洪区建设与脱贫致富》一书,曾由安徽省政府一办和《治淮》杂志编辑部联合编印,这是淮河流域第一部有关行蓄洪区问题研究的专集,书中对行蓄洪区的建设及脱贫致富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较为系统的描述。

采访快结束时,我笑着问齐老:“永幸河精神到底彰显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老人家稍加思索,便回答道:“永幸河精神,就是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就是团结协作的奉献精神,当时采取‘推磨转圈’的合作方式,充分体现了军民同心、团结治水、精诚协作的精神内涵;永幸河精神,就是科学务实的创新精神,薪火相传的进取精神。如今着力打造‘人水和谐美景’的新举措、重建永幸河泵站,实现永幸河灌区这条水利动脉数字化的大手笔,就是今天的县官们接力治水的真实写照,就是对永幸河精神的发扬光大。”

今天,我们在永幸河边漫步,放眼望去,美好的田园风光和乡村景色,像一轴美丽的画卷,向远方伸展。

永幸河城区河段2400多米长的滨河公园,自2005年建成后,又为凤台人文景观添上了赏心悦目的点睛之笔。它把水利工程与城市风光、居民生活、历史文化、生态理念融为了一体,把永幸河变成了一条月光、星光与灯光相互辉映的风景河,把河两岸变成了林木成荫、花香鸟语、观河围栏、亲水平台的美丽大观园。

今天,我们细细品味永幸河,它确实是一条带给凤台人民永远幸福的河,是一条让凤台成为“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河,凤台能像一颗“淮上明珠”在皖北大地上熠熠生辉,永幸河是当之无愧的功臣。

凭着这条人工开挖的河,永幸河灌区55万亩农田才能旱涝保收,凤台的百年治水文库里,才有了一部为根治水患,多任县官共绘一张图的经典杰作。永幸河,为凤台县获得“全国水利先进县”“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先进灌区,先进泵站”等十多个称号,为全县人民过上美满幸福的小康生活奠定了基础,为新时代的凤台继续谱写出华美的乐章。

愿先行者们名垂青史,愿永幸河精神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