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喜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子,爸爸妈妈都是农民,没有什么文化,村子里有文化的人不多。我八岁才上学,之前几乎没读过书。
我们村和附近村子里出外打工的人多,有些人在外面站稳了脚跟,就把孩子接到城里念书去了。因为生源越来越少,几个村办小学跟中心小学合并,我每天上学,得走三十多分钟的路才能到学校,中午在离学校不远的姥姥家吃饭。
从上学起,姥姥就常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孩子,你个子小,脚后跟没有钞票垫着,就要用书来垫。”她还举例子说:“你看你爸妈,就是因为脚后跟没有书垫着,才活得那么难、那么累。”这是姥姥朴素的“劝学篇”,说到了我的心里。
上一年级时,学校发了四本书——语文、数学、作文、基础训练。头一次摸到正儿八经的书,我稀罕得不得了。每天睡觉前都拿出来看一看、大声读一读。姥姥专门到村里的小卖部,拿四个鸡蛋换了两大张雪莲纸,帮我包了书皮。
农村学校的课外书少得可怜,而我们这些孩子正是处在对知识如饥似渴的时候,想看书,却没书,真难受,课本翻了一遍又一遍,拾到带字的纸哪怕是一张药品说明书也要看一看。有一回过年,爸妈带我去镇上赶集,集市上有卖小人书的,我就站在摊前舍不得走了。我跟妈妈说我不要鞭炮也不要新衣服了,把省下来的钱买小人书吧。妈妈眼睛湿润了,当下给我买了一套《岳飞传》和一套《三毛流浪记》。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书,我抱着舍不得松手,连集也不想逛了,就想赶紧回家看书。一个寒假,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岳飞精忠报国的大义和三毛流离颠沛的艰辛深深打动了我,在我心里种下热爱祖国、同情贫苦的种子。
随着年级升高、知识面变宽,我渴望读“深”一点的书。有一次,邻居家姐姐放假回家,带回来一本《红旗谱》。我借了来,一口气看了半本,耽误了喂猪,挨了妈妈一顿骂,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读到一本好书。
上六年级时,县里捐给我们小学五百本图书,我高兴得一蹦多高。尽管功课紧张,我还是挤出时间到校图书室看书,陆续看完了《绿野仙踪》《骑鹅旅行记》《简爱》《三个火枪手》《西游记》《三侠五义》《十万个为什么》等书。它们开启了我的心智,增长了我的见识,帮助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养成良好的习惯。
考上初中后,爸爸被招进离家不远的煤矿上班,不久妈妈也到矿上洗衣房上班了。家里收入增加,妈妈说:“你想要什么书我都能买给你了。”我知道他们挣钱不容易,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有用的人。
初中三年里,我有了自己的书柜,放满我喜欢的书,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昆虫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每本书的风格迥然不同,每本书都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尽情眺望新鲜有趣的世界。
后来,我以优秀成绩考上县城高中、又考上省城大学。省城有个新华书店,每个周末我都去那儿看书、买书。有时看书累了,我会望着窗外的蓝天白云,记起种种往事。这一路走来,都是书在陪伴我啊!要是没有书,我会在哪里?也许生活就全然不同了吧!
如今,早已在城市安家立业的我依然保持着爱读书的好习惯,为此,我专门在家中布置了一间书房,一有空闲就“泡”在书房里品茗读书,怡养身心。
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心里,书籍更像一盏指路明灯,引导我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正、走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