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耕雨读,得闲饮茶》是季羡林、汪曾祺、老舍等8位文学大家的经典散文择录,书中,大师与我们谈饮茶、道美食,说养花、论读书,意味隽永地书写着生活的从容与自在。
全书共分六章,将大师们的心灵追求、故园之恋及人生襟怀,用他们饱蘸深情的笔悉心表达出来。我们从中既能学到巨匠们写作的方法与技巧,还能从其率真的行文中,分明感受到他们炽热的赤子之心。
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在其名篇《泡茶馆》里,通过对昆明大小茶馆的细致描摹,勾勒了一幅社会各阶层群体嗜茶爱茶的暖心画卷。全文以青年汪曾祺的亲历切入,悉心讲述了他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联大学子、城市市民、贩夫走卒在春城品茶时的情景。那些极富创意的学子们,不仅把坐在茶馆里品茶形象地称之为泡茶馆;更有甚者,还把洗漱用品直接放到茶馆里,每天清晨起来之后便直奔茶馆,稍事洗漱过后,第一件事就是啜茶。而对喜爱戏剧的市民来说,昆明的茶馆同样厚待他们,只要他们有兴趣登门,多数情况下都能如愿在茶室里悠然欣赏到唱围鼓等地方戏;至于走南闯北的远方茶友,不仅能在这些大大小小的茶肆里,喝到心仪的茶水,还能有滋有味地品尝到月饼、桃酥等糕点。从普罗大众丰富多彩的品茶选项里,足见社会各阶层人们对喝茶的钟爱。汪曾祺用其言简义丰的笔力,以茶馆为镜,真切道出了人们对恬淡生活的殷殷向往。
人生不只有忙碌奔波,也应有闲情逸致,一张一弛,舒缓自如,方能体会到恬淡生活的真滋味。“人民艺术家”老舍,在他的经典散文《养花》中,就表达了这样的旨趣。文中,老舍将自己从种花到护花再到爱花的全过程,如拉家常般一路娓娓道来。他在开篇中就亮明心迹:“我只把养花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老舍说,他虽然养了许多花,但没有奇珍异草,只养了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通过养花,作家的身心得到了愉悦,借着搬盆植草、侍弄花木,他的体质也得到了增强。尽管,每逢狂风暴雨,全家人都会为抢救花草累得腰酸腿疼,但他们依然乐此不疲地忙前忙后,因为从中大家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特别是分根间苗的时候,亲朋好友人人都能分到一棵,热情分享着种花的欣悦,真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恬淡的生活,还离不开书香的滋养。学贯中西的季羡林,在其文化散文《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中,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谈起,认为人类一代胜过一代,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文明进步,靠的就是读书。他说,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无外乎两种,一是实践,二就是读书,其中读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借着读书,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相应地,人类的智慧也得到很好的传承。而全人类的文明成果,更是通过这种耳闻目濡的读书教育活动,得到固化和提升。有书可读的日子真美,它到处飘逸着翰墨馨香,点缀着人们的生活,分外流光溢彩。
在艺术大师丰子恺看来,真正的恬淡生活是求得内心的坦然与充实。他在《山水间的生活》一文里,就用夹叙夹议的阐发方式,精辟论述了在都市与山水间生活的优与劣,表达了“人生随处皆不满,欲图解脱,唯于艺术中求之”的生命态度。丰子恺认为,事物都有两面,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诚然,在山水间生活能带给人们清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但它又会因为远离繁华闹市,给人们带来生活上的些许不便,无形中也会增加一份寂寞之感。而要求得内心的那份宁静与洒脱,作家意味深长地告诫我们,爱一物,兼爱它的阴暗面。这种通透的认识,把世间有关得与失、取与舍的辩证关系,阐释得分外透彻,也让我们对恬淡的生活,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
《晴耕雨读,得闲饮茶》书写着俗世烟火里的温暖和恬静,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纷繁的大千世界里,寻觅到恬淡生活的真趣,于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中,见花开花落,观云卷云舒,潇洒自在地活出一个真性情的自我。 刘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