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焦虑是一种与考生关系密切的情绪状态,是指考生面对考试时,屡屡出现恐惧心理而无法自控,同时伴有各种身心不适症状。不同年龄的考生在面对不同规模、不同形式、不同科目的考试时,都可出现考试焦虑。
焦虑来源于外部环境和考生自身
考试前出现适度的焦虑和紧张,属于正常反应,但如果焦虑过度,就会使考生的应考能力下降。一般认为,过度焦虑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评价。有的考生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学习不好,因此缺乏信心,没有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与此相反,有的考生自我评价过高,对自己的真正实力缺乏清醒的认识,一旦考试不理想,就会一蹶不振,最终对自己全盘否定。
外部应激性因素。父母或老师对考生的期望值过高,会给考生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其出现应激性反应。考前父母关系不和、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以及之前考试失利的经历等,都会对考生产生不良影响。
个性特征。有些考生性格内向、自尊心强、对自己要求很高、胆小、害羞等,也容易出现考前焦虑。
此外,一些随机因素也可能导致考前焦虑,比如考试特别重要;考前准备不充分,包括知识、体能和物质准备等;考前睡眠不足,用脑过度;对考试形式或环境不熟悉等。
多关注自身优势 做好心理建设
在临考前的一段时间,考生们该如何释放心理压力,让身心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状态?
充分做好考前复习。考生们要做好时间管理,比如可以把考前的时间分为三段:第一段以复习书本上的基础知识为主;第二段以深入理解为主;第三段以综合复习为主。考前复习可以适当延长学习时间,但是不能搞疲劳战。
对考试结果有一个合理预期。考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确定一个考试目标,不可过高或过低,把目标定位在“跳一跳,摘得到”的位置,并把目标细化,具有可操作性,分解到每一天,然后每天落实到位。
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考生要保证内心的镇定从容,不要过分考虑考试结果;充分看到自己的长处,不断进行自我鼓励。
做好身体的准备。考生在考前应保持充足的睡眠,每天至少6~7个小时。注意劳逸结合,适度的体育锻炼可消除疲劳、增强体质。
如出现严重的考试焦虑影响日常学习生活时,应进行必要的心理治疗,包括放松训练、系统脱敏、暴露治疗、认知治疗等。
应对考试焦虑,考生也可以运用一些简便易行的心理调节方法,如自我控制法,当想到考试而紧张时,可通过做其他事分散注意力,回忆些愉快的事情,或伏案休息片刻。考生还可以进行放松训练,例如紧握拳头再慢慢松开,在感受身体放松的同时缓解心理紧张状态。
考后适度放松 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经历了长期的备考和紧张的考试之后,考生的各种心理需求在考试后一段时间会出现“井喷”现象,情绪也会产生巨大的波动。60%左右的考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考后综合征”,其中近20%的考生会因过度焦虑或心理问题而影响日常生活。
对于刚刚走出考场的考生而言,适当放松非常必要,但是应以健康的状态享受假期。这时考生应继续注意劳逸结合,保持一点紧张状态,并有意识地控制心理活动,不去多想考试及其结果,而是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活。
经过紧张的复习和考试,加之缺少锻炼,许多考生的身体状况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注意饮食的同时,还要加强身体锻炼,以迎接各种挑战。比如,考生可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爬山、游泳、参加各种球类运动等,既可以放松疲惫的身心,又可以锻炼自己的身体。
考生要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考试,家长也应多给予理解和安慰,发挥“避风港”的作用。家长要根据考生的情绪变化,给予适当的关心,即使没考好也不要责怪,而是要多开导,帮助考生选择更好的学习方案。
来源:健康报 文: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 杨文宽 刘麦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