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大忙杜鹃鸣 龙舟竞渡踏歌声

版次:A02  2023年06月06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陈广忠

芒种,公历每年6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75°时开始。

关于对“芒种”的解释,有些不同:

其一,种植有“芒”的农作物。清代李光地等撰写的《御定月令辑要》中说,《三礼义宗》记载:“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就是说,在这个节气里,最适合种植有“芒”的谷物,所以叫“芒种”。

其二,收获、种植有“芒”的农作物。《礼记注疏》中说:“谓之芒种者,言有芒之谷,可稼种。”有“芒”的谷物,可以收获的有大麦、小麦、燕麦、黑麦等。可以种植的有晚谷、黍、稷、水稻等。“芒种芒种,连收带种。”这是符合“芒种”节气实际的。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音比大吕。”意思是说,小满增加十五日,北斗斗柄指向丙位,便是芒种,它与十二律中的大吕相对应。

《汉书·律历志下》中说:“鹑首,初井十六度,芒种。”

《后汉书·律历下》中记载:“芒种,井十度,十三分退三。”

《周髀算经·二十四节气》中记载太阳日影的长度是:“芒种,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

《周礼注疏》中说:“五月,芒种节,夏至中。”意思就是说,芒种、夏至两个节气,安排在农历五月。

芒种与物候

根据明代黄道周撰写的《月令明义》记载,芒种的物候是: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第一候,“螳螂生”。螳螂,又名天马,又叫“巨斧”。深秋时产卵,芒种时节破壳而出。《淮南子·时则训》高诱注中说:“螳蜋,世谓之天马,一名齿肬(yóu),兖、豫谓之巨斧也。”

我们熟知的成语“螳臂当车”,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不自量力。《庄子·人间世》中说:“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二,赞赏它的勇武精神。《淮南子·人间训》中说:“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

第二候,“鵙始鸣”。鵙,指伯劳、子规、杜鹃。这句的意思是,杜鹃开始鸣叫。

《诗·豳风·七月》中记载:“七月鸣鵙”,意思是,伯劳鸟鸣叫到了七月。《左传·昭公十七年》中说:“伯赵氏,司至者也。”晋代杜预注中说:“伯赵,伯劳也。以夏至鸣,冬至止。”杜鹃在夏至时昼夜不停地鸣叫,到冬至时才停止。

第三候,“反舌无声”。反舌,又叫百舌鸟,学名乌鸫(dōnɡ)。这句话意思是,反舌鸟停止了鸣叫。

《礼记·月令》唐代孔颖达注疏中说:“春始鸣,至五月稍止。其声数转,故名反舌。”《吕氏春秋·仲夏纪》高诱注中说:“反舌,伯舌也。能辩反其舌,变易其声,效百鸟之鸣,故谓之反舌。”从这里可以知道,非常可爱的反舌鸟,立春时节开始鸣叫,芒种时节叫声才停止。

芒种与民俗、节庆

芒种的民俗是赛龙舟。古代传说农历五月五日,是战国时代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投汨罗江的纪念日,人们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让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祭祀屈原的习俗,已经有将近1500年的悠久历史了。《隋书·地理志》中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赴汨罗……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甚。”这里是说,在今湖北省荆州、襄阳特别盛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竞渡曲》自注中说:“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招屈之义。”刘禹锡笔下的武陵,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龙舟竞渡,保留至今,成为中国百姓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芒种的节庆,最重要的是端午节。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又称端阳、重午、天中、朱门、五毒日、端五、重五等,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唐、宋以后每年都要举行盛大活动,并赏赐百官。

举办端午节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祭祀和拯救屈原。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江,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对于“端午”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端,正。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端午日赐衣》注中说:“五月建午,故曰端午。端,正也。”按“端,正”的解释,不合文义。其二,端,有“始”“初”义。《集韵》“桓”韵:“端,始也。”晋代周处所撰《岳阳风土记》中说:“仲夏端午。端,初也。”清代姜宸英撰写的《湛园杂记》卷二中说:“端阳前五日俱可称‘端’。文山以五月初二日生,称此日为‘端二’。”午,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说:“午,又借为五。”这应该是“端午”即“五月初五”的来历。

芒种与农事、生态资源保护

芒种时节的农事和农谚有:“芒种忙,麦上场。”大面积收割冬小麦,在这个节气里全部结束。“芒种黍子夏至麻。”

芒种谷,赛过虎。芒种不种高山谷,过了芒种谷不熟。芒种插秧谷满尖,夏至插秧结半边。芒种有雨豌豆收,夏至有雨豌豆丢。这里说,芒种节气,正是种植黍子、高山谷子、豌豆和插秧等的最好节气。

《淮南子·时则训》中说:要禁止老百姓采割蓝草来染制衣服;不要砍伐树木来烧灰肥田;不要暴晒葛麻织成的布匹;不要关闭城门、巷道;不去关塞、市场征索关税。

可以想见,施行这一系列规定,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让植物更好地生长,使民生得到充分的生活保障。

芒种美食与养生

芒种时节,民间饮食与养生习惯主要有喝雄黄酒、吃粽子、挂艾叶。

雄黄酒中的雄黄,是矿物名称,也叫鸡冠石、石黄,分为雄黄、雌黄两种。一般用作颜料和药用。它是古代炼丹术常用的原料之一。清代顾禄撰写的《清嘉录》中说:“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明代高濂撰写的《遵生八笺》卷四中说:“五日午时,饮菖蒲雄黄酒,辟除百疾而禁百虫。”古人认为,雄黄酒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的危害。《白蛇传》中蛇精白娘子喝下雄黄酒,便现出了原形。

吃粽子的习俗,在魏、晋时代已经流行。晋代周处所作的《岳阳风土记》中说:“仲夏端午,烹鹜(wù)角黍。”注文中说:“端,始也。谓五月五日。”鹜,就是鸭子。角黍,就是粽子。当时粽子的形状,就像鸭子的尾巴。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中记述得非常详细:“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爱国诗人屈原投江,百姓为了不让鱼吃掉屈原的尸体,包了很多的粽子,投到汨罗江中。这个习俗流传至今。

悬挂艾叶,除菌消毒。艾叶,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中记载:“以五月五日连茎刈取,爆干收叶。其茎干之,染麻油引火点灸柱,滋润灸疮,至愈不疼。”又说:“叶,苦,微温热,无毒。灸百病。”李时珍的权威记载,就是艾灸备受中医和民间重视的原因。可知艾叶是一种芳香化浊的中草药,具有较好的驱毒除瘟的作用。悬挂艾叶和燃烧艾叶,可以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艾叶还可以驱除蚊蝇,没有任何副作用。

陈抟《二十四式坐功图》中记载:“芒种五月节坐功:每日寅卯时,正立仰身。两手上托,左右力举,各五七度。定息,叩齿,吐纳,咽液。”

芒种与文化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36岁之时担任今陕西周至县的县尉,主要任务有缉拿罪犯、征收赋税等工作。对安史之乱平定以后,百姓生活的艰难,他历历在目。

白居易的《观刈麦》,真实地记录了芒种时节贫苦农民的生活。前面十二句是这样的: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说,农家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人们加倍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经变黄。妇女们挑着竹篮的饭食,儿童提着满壶的水浆,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青壮男子都在南冈。双脚受到土地的热气熏蒸,脊背上烤着炽热的太阳。力气用尽还不觉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的天长。

这首《观刈麦》,白居易对农民生活的贫困和劳动的艰辛,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对农民身上的繁重苛税,进行揭露和谴责;想到自己没有什么功德,一年却领取三百石米,而且还有余粮,感到惭愧和自责。

南宋诗人陆游的《时雨》,记载的是芒种节气期间农民劳动、生活的场景,前面四句: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意思是说,芒种时节下起了及时雨,田野里农民都忙着插秧。家家户户用新麦做成美食,时时处处传来悠长的菱歌。这就是江南水乡人民顺应自然、和谐相处,勤劳耕作的真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