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鸿
“我参加过两次高考,1980年理科,1981年文科。”6月7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采访了胡依群女士,聊起自己的高考经历,即便已过去了42年,她依然记忆犹新。
“我上高中时,正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我曾经手抄过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对陈景润的故事津津乐道,收藏过报道青年数学家丘成桐的《中国青年报》。那时,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理科生,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的操作台上走过人生,然而第一年高考我名落孙山。”胡依群女士说,她在痛苦和懊恼中度过一个星期后,决定复读再战。班主任和她谈话,说她文科成绩好,理科成绩弱,如果理改文胜算更大。可是胡依群心有不甘,又犹豫了很长时间,才恋恋不舍地从理科班转到文科班。
第二年高考时间是7月7、8、9三天。家里没有电风扇,每天晚上胡依群把草席铺在水泥地上睡觉,偶尔半夜醒来,总看到父亲或母亲挥着芭蕉扇坐在身边陪伴,心中倍感温馨。
“我的考场在淮南一中,是几排红砖瓦房。时隔31年,我的女儿在我高考的校园里读书,三年后,也走向考场,考分比我多了整整200分。缘,有时候就是那么妙不可言。”胡依群说,她踏入考场时,人都是懵的,天又热。在等卷子发下来的那几分钟,紧张到手脚发抖。好在每次拿到卷子,她都会立刻平静下来,全神贯注开始答卷。“我习惯通看全部考卷,然后按顺序从头到尾答题。每次做完还有时间检查一遍,一般是考完一场忘一场,不会和同学对答案。所以考的什么内容大多都忘记了。唯有两次作文题《画蛋》和《毁树容易种树难》记忆深刻,我认为这两个作文都不难,或许《画蛋》我发挥得更好些。”
那年文科考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英语以50%计入总分。胡依群考了408分,其中语文85,数学88,堪称学霸。这一年,她考入了安徽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新闻工作38年,事业与爱好完美合一。
今年5月,胡女士退休后第二年,与初中同学相约回到母校24中,坐在教室里看着79岁的班主任站在讲台上。时空穿越,重回原点,这一刻,她的记忆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夏天。
图左一为胡依群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