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荣河
“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盛夏时节,每每听到蝉儿们的歌唱,我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童年捉蝉的情景。
那时还没发明充电式手电筒,只有干电池式的那种。虽然使用方便,但干电池存电少,不耐用,一两个夜晚就能把干电池里的电量耗尽。因为生活拮据,绝大多数家庭是不允许孩子用手电筒来照明捉蝉的。因此,从太阳刚刚落山,到天地间完全黑暗下来,是我们捉蝉的黄金时段。我们像搜寻宝贝似的,一遍遍在大树下搜索。蝉儿们刚刚小心翼翼地钻出地面,还没爬到大树边,便成了我们的囊中之物。眼力劲儿好些的,还能从洞穴中挖蝉。随着时间的推移,光线越来越暗,直至伸手不见五指。我们的耳边不时传来蝉儿们在草丛间爬行的窸窣声,不过因为没有照明工具,只能干着急没辙,不得不任由那些蝉儿们悄悄地爬上高枝,慢慢地开始脱胎换骨。那年月蝉儿特别多,这可能与当时缺少捉蝉的照明工具有关。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因为蜕变的蝉儿多,也就为燎飞蝉和粘飞蝉创造了条件。
每每吃过晚饭,我们这些皮小子们总会相约相伴着来到村外的树林里,开始“燎飞蝉”。我们先把随身带来的干柴,均匀地堆积到每棵大树下,然后依次点燃。等那篝火开始熊熊燃烧起来,我们便一起用力猛踹林间的大树。树上的蝉儿受到莫名的惊吓,一边惊叫着,一边纷纷飞向火堆。我们快速地把跌落到火堆旁的那些蝉儿捡拾起来,放到事先准备好的袋子里。那时我们还没有读书,不知道啥叫“飞蛾扑火”,但对于“飞蝉扑火”的理解,可以说刻骨铭心,至今难忘。待到篝火彻底熄灭,我们便兴高采烈地带着那些捉到的飞蝉往家赶。不久,整个村子便开始弥漫起铁锅爆炒飞蝉的馨香。
粘飞蝉,一般在午后进行。能够找到一根足够长的竹竿,是粘飞蝉的先决条件。竹竿有了,接下来就是自制面筋。在大人的帮助下,和好一小团面,然后反复地在清水里揉搓清洗,直到面团里的淀粉全部被洗净,粘性十足的面筋便做成了。把面筋均匀地涂粘到竹竿梢头的光滑木棍上,便可以去粘栖息在枝叶间的飞蝉了。粘飞蝉的多少,首先取决于面筋的劲道劲儿,同时也取决于一个人的眼力劲儿。当然,从某种程度上讲与扑捉者手头的反应快慢也有关。只有做到“稳”和“准”的有机统一,才能手到蝉来。在同龄的小伙伴中,我算是粘飞蝉的高手。小伙伴们问我有啥诀窍,从小诚实的我总会一五一十地和盘托出。还别说,在我的指导下,小伙伴们粘飞蝉的技艺大增。
当然,无论是粘飞蝉还是燎飞蝉,都是件苦差事。不过,那时没有一个孩子喊苦叫累的。相反,个个高兴得很,投入得很。由此,足见“兴趣”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