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兵
仲夏时节,我又回到了久违的故乡。白天,徜徉在十里故园,心情爽朗。夜晚,住在故乡灯火通明的小洋楼里,不由得想起儿时家乡的夏夜来。
小时候,我们一家五口住在两间砖房里,房前有一口池塘,每到夏夜,三三两两的农人都会手拿蒲扇,来我家串门。热情好客的父母每每都会烧上一壶茶水,泡上甘草、金银花之类的,以解大家的暑气。在我的记忆里,那时左邻右舍的农人,仿佛个个都是谈古论今的高手,什么夸父追日、女娲造人,什么孔明借箭、关云长水淹七军,什么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下海经商……一路娓娓道来,常常听得我忘了看书、写作业,直到被父母一再提醒,才恋恋不舍地去背我的书本。那一个个夏夜,我一边在灯下赶着作业,一边侧耳听着大人们在屋外摆起的“龙门阵”,无形中学到了许多课外知识。那优美的传说,扣人心弦的传奇故事,富农惠农的改革政策,早已入脑入心,听得我心驰神往,常常让我忘了蚊虫的叮咬和侵袭。
那时,农人们的聚会往往要等到众人哈欠连天、睡意朦胧时才结束。而随着人们的离去,夏夜的妖娆也一点一滴地展露开来。最美的时候莫过于月朗星稀时,此时,皎洁的月光如水银般静静地泼洒在荷叶上,在宁静清澈的池面上投下斑驳的碎影,似乎为酣睡中的荷花、荷叶披上了一层轻盈的霓裳。而青蛙们则兴奋地展开歌喉,纵情地欢唱开来。在这样的“歌声”里,我常常枕着悠悠的夏风,随着那此起彼伏的咏叹,陶醉在故乡甜甜的梦境里,那美妙的“歌声”,总是能把我的乡情撩拨得分外浓烈。
后来,我读高中时,家里平房拆了,建了两层楼房,屋前的池塘也被水稻田所代替。每到夏夜,家家户户大门紧闭,人们或看电视或看书,串门的渐渐少了,更别说再聚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地聊天了。更让我不习惯的是,曾经看惯了袅娜的荷花,听惯了夏夜里雄浑的蛙鸣之后,突然之间再也看不到荷塘月色的静美了,再也听不到蛙们气势恢宏的歌唱了,好长时间心里竟空落落的。
往事如昨。如今,重回故乡,老家的两层楼房已翻修成了阔气的小洋楼,更让我惊喜的是,屋前的池塘又“回来”了。塘里遍栽荷花,消失了多年的蛙鸣更是重新擂响了我的耳鼓。我问父亲,为什么要在屋前重挖池塘?父亲自豪地告诉我,他和母亲退休后,为了发挥余热,便在自家小院办起了休闲农庄。为了留住那些久居钢筋水泥里的城里人,唤醒他们的乡村记忆,于是便修了塘,栽了荷,养了鱼。想不到的是,此举竟得到了城里人的一致点赞,说父亲的创意纾解了他们的乡愁,唤回了他们心中久违的乡情。
听完父亲的道白,循着清悠的荷香,信步踱到阳台,望着故园璀璨的灯火,感受着故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我深深地沉浸在醉人的夜色里。“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故乡的夏夜哟,你永远都是我记忆中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