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潮白河之间的乡魂

版次:A06  2023年10月07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金叵罗》全书分为山、水、人、村四个小辑。作者陈奉生以燕山、潮白河为经纬,以故乡密云为坐标,或追溯历史,经由人文地理向岁月深处叩问故乡的脉搏;或放眼当下,体察社会转型中的乡村变化;或体悟亲情,倾听乡野村庄的世态人声……其篇什中的历史、现实、地理、人文、世情等等内容,构成了地域性写作的关键要素。陈奉生在地域化的叙述中观照家乡版图里的田野、山川、物语、人伦等,用自然、舒展且沉郁的笔调,多视角描述故乡历史的沧桑、时代的变迁及个人感受,深挖故乡之“井”,接通了乡土写作的文脉,写出了立体、饱满、厚重的故乡,也写出了个人作品的辨识度,留住了“乡形”,书写了“乡情”,传承了“乡魂”。

散文集书名中的金叵罗村因地形而得名,以出产贡米而出名,近些年又因实施生态转型和绿色发展成为被全国关注的蝶变新农村。陈奉生深入采访写就的散文《金叵罗》,以观察者的视角,通过民俗旅游、水循环生态营地和开镰节活动等等,捕捉京郊农村在社会转型中获得的历史机遇,近距离考察农村变化肌理,将一座乡村的变化放在千年村史背景中考量,将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的变化,自然反映于衣食住行用之中。这从《崖蜜》一篇中也可见作者的细密心思,他从一只小蜜蜂说起,将密云养蜂业规模化、组织化,成为“中华蜂蜜之乡”,“密云模式”被写入国家标准等诸般事项一一道来,小物见大情,手法娴熟。所谓“乡魂”,不就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勤劳自强精神吗?管中窥豹,一域之变也是中国之变的缩影,这影像来自历史发展和百姓生活的层层投射,乡村的魂魄便深藏其中了。

散文是“无拘无束,随物赋形”的文体,其个性化展现在于作者的思维模式与语言功力的灵动与深浅。如同商州之于贾平凹,黄沙梁之于刘亮程,阿勒泰之于李娟,密云不仅是生养陈奉生的故乡,也是他笔下描摹追问的时空和精神领地。通观《金叵罗》作品内容,一种真诚的精神内核贯穿于作品始终,无论是对历史的凝望,还是对现实的审视,陈奉生都显现出一种沉静的姿态,善于从具体情境和事件细节出发,梳理脉络,娓娓道来。《司马台长城》是“从一块长城砖开始的”,《狐奴山,大地上的一粒稻米》中,“张堪,就活在一粒稻米中”,从《掌心里的小米》也能悟出“谷子是大地的哲思”。“当沙沙响的玉米秆被砍倒,谷子被拦腰捆起抱走,白薯秧被霜打成绛紫色,空旷的田野里,白菜成了主角。”非有农村经验的丰富积累,不能如此写出诸种作物随季节而变的特征。陈奉生在文集的后记中说,《金叵罗》作为书名,是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老师的建议,“既具象又独特,还有想象空间”,这个评价基本概括了文中的大部分作品,无论主题大小,篇幅长短,作者游刃有余地把握叙述分寸,这种分寸感非有笔力控制而不能得。

语言即思维,控制笔的其实是思维模式。《金叵罗》所展现的结构与叙述能力,为作者的区域性书写增强了表现力,它指引读者抵达内心的精神高度。陈奉生大量使用历史材料,深挖历史底蕴,既增加了阅读的纵深感,又形成与现实对照的表达效果,这种以地域历史与现实和所具风物共同构筑文章时空经纬的方法,将情感交融渗透其间,强化了密云作为区域对象的立体感和形象性,突出了其历史、文化和发展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对京郊文化表现增加了新质料。

故乡是文学创作永远的母题,故乡存于我们的血脉之中,铺展于纸上,便是描摹灵魂的模样,而这模样应该映现我们所处时代的风貌与精神,正如作者在《飞过北纬四十度的候鸟》中所言:“候鸟的翅膀,一边接着天空,一边接着大地,与天空有约,与大地结盟,它们用一生守护承诺,去履行一年又一年生生不息的约定。”这不正是一个写作者与故乡的关系写照吗?

无数个金叵罗一样的乡村正行走在历史的新时代之路上,像《金叵罗》这样的故事需要更多支笔讲述出来。无数的故乡,无数的地域所凸显的五彩斑斓,便是精彩的中国呈现,那是文学之笔指向的高峰之处,那是我们精神向往的地方。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