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孙鸿)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10月25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今年以来,市民政局通过持续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多项政策助力扩围、精准核查增加实效等方法,及时将符合保障条件的群众纳入低保等社会救助范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基本民生底线。
救助标准再“提”高
为进一步构建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我市自2016年以来连续8年提高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今年7月1日,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784元、755元,均位于全省第七位,增幅分别为8.1%、6.6%,超过省级要求的增幅7%、4.5%。
多措并举助“扩”面
为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我市对现行保障政策进行了调整。如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申请低保,视为“单人户”核算其家庭收入,对其供养人有条件豁免赡(抚、扶)养费;对申请低保的重病重残家庭其共同生活家庭成员人均金融资产提高到不超过月保障标准的48倍,并扣减因残疾、因病、因学等刚性支出以及必要的就业成本。
数据赋能保精“准”
我市不断充实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系统数据,并加强与乡村振兴、医保、卫健、人社等有关部门数据共享与比对,实现了对全市14.5万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预警全覆盖。通过线上预警与线下核查相结合,信息比对与主动救助相结合,推动社会救助工作从“人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人”。今年以来,为254名个人医疗自负费用较大的人员发放临时救助金85.08万元,纳入低保56人,特困4人,清退确定已死亡人员180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