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故乡温柔地回眸

版次:A06  2023年11月01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拔丝红薯,是婚嫁喜宴上的一道不可或缺的美食,一上桌便会引起注意,男女老少一齐立起身,争先恐后伸出筷子,外酥里糯的红薯扯动着黄褐色的糖稀,整个酒桌变成了甜蜜的蜘蛛网。由于糖稀凝固极快,拔丝红薯通常很快就被一扫而光……”翻开《回忆是条归乡路》这本书,类似的文字足以温暖读者的三餐和四季。作家巍然凭着对故乡徐州不绝的回望与思念,写出平实的、不带修饰的、回望乡土的文字,让故乡成为游子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灵魂的栖息地。

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宽阔可靠的情怀港湾,是照亮心灵的温暖一隅。《回忆是条归乡路》一书分为“趣事”“印记”“食物”“把戏”“习俗”“年味”六个部分,作者朝花夕拾,如数家珍般地将故乡的风土人情娓娓道来,如深谷幽泉,似小桥流水,不急不缓,不做作煽情,有的只是化不开的乡情、抹不去的乡愁、割舍不断的旧时风月……

“人们每天都期盼着兴奋的时刻早日到来。电影队一进村,一种喜庆的气氛便蓦地溢满了整个村子。”对于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乡村人来说,这种感觉记忆犹新。那一天,村子里就像过节一样欢腾起来,似乎树上的小麻雀也跟着兴奋,在枝头叽叽喳喳、蹦来跳去。

夏天洗澡,当然是在小河或池塘里了。于是,河边瓜地里的西瓜、甜瓜就遭殃了。“气急败坏的看瓜人也许只是虚张声势,并未下河追赶,只是在岸上大吼大叫……”回家后,小伙伴们自然免不了挨父母一顿数落,运气差的还要经受皮肉之苦。然而,单纯的快乐仍是那时候童年的底色之一。

手工织布,对现在一些人而言已相当陌生了。“那个时候,在我的老家,仍然还能听到手工织机的‘唧唧’声。”手工织出的老粗布远不如由现代大机器制出的商品布那般精致细密,但对于生活清贫的农人来说,粗布既经济实惠又结实方便。如今,手织粗布早已从人们的生活中隐退,但在悠长的时光里,我们不应忘记。因为织布机仍在向我们讲述着“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老格言,传承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自强精神,积淀着深厚的人文情愫。我们在绘制历史画卷时,应该为其留下生动的一笔。

刻在记忆里的,当然还有故乡的食物。“好的热粥白稠如膏、豆香浓郁,深吸一口沁人心脾。”喝热粥不用勺子,得沿着碗边“吸溜吸溜”一口口转着圈儿喝才够味,醇香连绵不绝……徐州人对羊肉偏爱有加,一吃就是数千年且长盛不衰。“薄薄的肉片,雪白的葱花,碧绿的香菜,红红的辣椒油互相依偎汤中……喝这汤,先不要急着大口吞咽,否则,便辜负了这一碗鲜美,更体会不出隽永悠长。”作者说,应是嘴唇与碗沿先亲密接触,小口吸入羊汤,清爽中含着香酸辣鲜,味觉在轻咽慢滑中全部释放出来,生活的曼妙滋味便也跟着泛出来了。

作者像渔人,站在岁月的河岸上,把往事一一打捞。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事物、生活片段犹如一堆鲜活鱼虾,欢快跳跃着……故乡虽不复旧貌,但思念仍在心头,如春潮之水奔涌不绝。

故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心灵的归宿与情感的寄托,无论走到哪里,我们对其仍保持着鲜活的念想。从某种程度上说,乡愁是故乡抚慰游子疲惫身心的温柔大手,提醒我们即使身在天涯海角,也不忘轻松坦荡地回眸。让我们欣赏《回忆是条归乡路》这本书吧,尤其是在异地他乡打拼的人,在漂泊的岁月里,和作者一起品味那绵长隽永的乡愁吧。 甘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