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路途,很多人都在追赶和超越,希望可以一览天下。
而身在云端、心处高处时,是谦谨低调还是狂妄张扬,便决定了下一步是稳是跌。
正所谓你在凝视深渊时,深渊也一样在凝视着你。人们常说:“品现于事,心藏于身。”一个人在得意时,。
最见品德和修养
1
得意时,待人见人品
《菜根谭》有言:“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一个人再聪明也要用谦虚来收敛自己,再有能力也不宜过于炫耀。
平近随和,才是一个人应有的修养。
《老子》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西汉景帝时,郑庄年少任太子舍人。一次,朋友带他参加宴会,听到高才名儒谈论学问,意识到自己才疏学浅。此后,郑庄开始发奋苦学,经常拜访名儒,虚心请教,随着日益求进,郑庄的学问和声望不断提高。汉武帝即位后,有人便推荐他。面对考问,郑庄对答无误,得到汉武帝夸赞,他也低调内敛,没有刻意展示自己学问之高,而是归功于自己的幸运。汉武帝见郑庄谦虚有礼,心中大喜,视他为可用之才,希望他日后大有作为。
之后,郑庄先后晋升为鲁国中尉、济南郡太守、江都国相,后升至九卿中右内史之职。身居高位后,他从不直呼小吏的名字,始终尊重和体谅他们的付出。并时常告诫家人:“我虽为高官,但比我强的人还有很多,我们不可高傲示人。”
对上不卑、对下不骄。被认可不张扬,有能力不炫耀、居高位不跋扈,这便是郑庄待人的良好品行。
聪明的人,都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傲于自己的学识和权力,懂得平和待人。
我们身边常有读过几本书就好为人师,拥有些权力就趾高气扬的人。殊不知,这样对待他人,正在消耗自己的人品和好感。
真正人品好的人,懂得得意时宽以待人。保持一颗低调谦逊的心,不显摆自己的学识来贬低别人,不乱用自己的权势来欺压弱小,谨言慎行、温和低调。
2
得意时,处事见格局
古人云:“持盈履满,君子尤兢兢焉。”失意时遭受罪责,都是在得意时埋下的祸根。成功和圆满时,君子都应谨慎做事,虚心处事。
前秦皇帝苻坚,一生功绩显赫,却因淝水之战的失败被后人所知晓。
苻坚早先做事谨慎,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但在统一北方后,却变得自命不凡。他对大臣们说:“我东征西伐,没有谁是我的对手。”于是,便决定消灭晋国,结束乱世。
丞相王猛在临终前曾告诫苻坚不可伐晋,太子苻宏也劝谏他:“晋国无败亡之相,父皇还是不出兵的好。”无奈苻坚依旧坚持用兵,结果正像劝谏者所料,前秦大败,就此衰落。
庄子曾说:“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苻坚伐晋的失败,正因为他太相信自己的能力,因取得一时的胜利而得意忘形,无视他人的劝解和阻拦,结果只能是失了别人的信任,断了自己的后路。
很多时候,失败不是源于别人的强大,而是困于自我的狂妄。《朱子家训》有言:“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真正有格局的人,懂得得意时不狂妄自大。话不说满、事不做绝,不高看自己、不低估别人。即便取得胜利和成绩,也不骄傲浮躁,居功自喜;而是平静沉稳,脚踏实地,继续努力。
3
得意时,自省见修养
《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了解他人是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便是智慧了。
自省是了解自己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春秋时期,年轻的公孙文伯在鲁国做了官。在大家的夸奖和赞扬下,他变得很得意。
一天办完公事,公孙文伯回到家,见母亲在家摇着纺车纺麻线。便说道:“像我们这样做官的人家,主人还要摇车纺麻线,要是让人知道了,非笑话不可!”母亲听了,立刻停下手里的活计,让儿子坐到纺车对面,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你做官之后,整天显出得意的样子,不知道约束自己,这样下去早晚有一天会犯错。听了母亲的教诲,公孙文伯不断反思自己,意识到千万不能因为少年得志,就忘记了艰苦创造。母亲起早贪黑地纺麻线就是想提醒自己要有好的德行,遇事要多思考,不能贪图享乐,裹足不前。正是这样的反思为公孙文伯敲响了警钟,不再沉浸在当下的功名利禄。
“真正了不起的人总觉得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真正没什么了不起的人才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身处顺境时,唯有不自满、不松懈,才能修炼好自己,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真正有教养的人,懂得得意时不断自省。能够收起自己的优越感,用勤奋上进的姿态面对他人。而这种内心的谨慎和敬畏,便是一生最好的福气。
《易经》中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名高不自誉、功高不自居、位高不自傲,得意时不刻薄、不狂妄、不放纵,方能避开命运的“坑”,走好每一步。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