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又一场“冲刺” 本报记者 李严

版次:02  2023年11月30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尊敬的骨髓捐供者,感谢您给了我人生第二次生命……您不但挽救了我的生命,也挽救了我的家庭……”自幼父母双亡被人收养,27岁查出患上白血病后才得知身世,当得知无亲友可供配型时,他陷入了绝望。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他遇到了安徽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赵智伟,为其捐献了造血干细胞,令他灰暗的人生照进了一束光。11月29日,赵智伟在安徽省立医院完成捐献,成为淮南市第64例、安徽理工大学第23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爱从心底流淌

“不要管我,一切以患者为主,我怎么都可以!”这是淮南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从赵智伟口中听到的最多的话。

赵智伟生在农家,受父母影响,自幼没有娇生惯养,学习全靠自己拼搏,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县重点高中和大学。

大一刚入学,赵智伟就加入了校爱心社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实现了他高中就想参加志愿服务的愿望。学习之余,他主动参加市红十字会在服务队里开展的志愿服务、造血干细胞捐献和无偿献血等各种培训。2021年3月的一个周末,校爱心社红十字志愿服务队承担的一场献血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动员活动在校内展开。“同学,只要多留取10毫升的血样就有可能挽救一个血液病患者的生命。救人一命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欢迎你加入我们的队伍……”一向只做不说的赵智伟不仅自己带头献血留样,还成功动员了3名同学留取造血干细胞捐献血样,虽然配型成功的几率渺茫,但赵智伟认为,哪怕有一线希望都要用尽全力!

认准的事情谁也拦不住

一年后的2022年7月,赵智伟真的接到了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他的捐献样本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征询他是否愿意继续等待高配和捐献。“愿意!”就这两个字,赵智伟没有其他语言,本以为可以顺利进行下一步,可天不遂人愿,因患者方面原因,这次动员后再无音讯。又是一年后的2023年9月初,刚开学的赵智伟再次等到了“与另一名患者初配成功”的消息。不用工作人员多征询意见,“行!”“可以!”“不要考虑我,一切以患者为主!”赵智伟捐献的决心依然坚定。

考研前的最后一个月对于考生来说更加弥足珍贵,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赵智伟等来了患者生命危急、需要在11月底捐献的通知,这样势必会对考研有一定的影响!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也深知这个阶段对于考研的学生多么重要,一再征询他的意见,可执着坚定的赵智伟依然毫不犹豫:“不用问别人的意见,我自己的事自己做主,我要做的事家里不会阻拦,以患者为主,救命要紧,我耽误点时间也值得,即使考不上,还有来年……”

用真情爱着身边的人

赵智伟是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他的爷爷在其读高三时就去世了,80多岁的奶奶为了不给儿女增添负担,自己独自一人生活。在外求学的赵智伟放心不下,每周都会给奶奶打两三次视频电话问候,跟奶奶聊自己的学习生活,寒暑假也总是抽时间多陪陪奶奶。而爸爸妈妈操持全家十分辛苦,赵智伟放假就会尽力帮助父母干农活、做家务,平日里不与同学攀比,不多花不必要的钱。

不管是上中学还是上大学期间,他从不与同学、室友发生矛盾。室友生病了,他细心守护,同学遇到不开心的事,他总会以稳定的心态引导安慰同学。从大一到大二,他一直参加志愿服务队里的公益活动,散发自己的光和热。

对于这次捐献造血干细胞,他也一直瞒着同学、室友。就连市红十字会要和学院为他举办欢送会,他也一再拒绝,不希望打扰任何人。

“我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只是尽自己一点力量去做可以做到的事,没什么值得宣扬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有机会能去救人是很自然、很幸运的事,何乐不为!”赵智伟始终淡然地坚持自己认准的事。

11月29日,赵智伟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为千里之外的患者送去生命的曙光,也完成他人生中另一场更了不起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