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山人》: “天堑”变“通途”背后的坚守

版次:A03  2023年12月26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村庄地处大巴山深处一个天坑底部,四周高山合围,与外界隔绝,贫困落后。1997年开始,迫切想要拔除穷根的村民,在村支书毛相林的带领下,用原始的铁锤钢钎,耗时7年,在万丈绝壁上凿出一条8公里长的绝壁天路,筑起脱贫之路、致富之路、希望之路。近日,取材于重庆市巫山县下庄村将“天堑”变“通途”的真实事迹,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为主角原型的电影《开山人》在大银幕热映。

影片一开场就用一组事件交代这个村庄“为什么要修路”“修路能改变什么”等重要问题:修路能解决出行问题,茂才的媳妇难产,瓢泼大雨使运送她出山的每一步路都显得更为艰难且危险;修路也能便利日常,香秀期待路通后,能自己去城里买瓶洗发水,而不用再托人带;修路还能改变命运,以莉莉为代表的青少年渴望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长见识、学文化;而修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带领全村人过上好日子,让一辆辆车开进大山,运走一堆堆农作物,迎来一批批客人,让村民真正富起来。正是这些生动情节的层层铺垫,让观众对这个村庄党员群众之所以对修路有那么大的决心、为修路付出那么多努力,有了真切体悟。

电影《开山人》还真实还原修路场景,生动诠释全村人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巨大代价。片中,村民们腰上系上长绳,徒手爬下悬崖,悬空着钻凿炮眼,装上炸药点燃导火线后,赶紧找个地方躲避,以防被飞石击中。为了拍出真实质感,《开山人》剧组深入大巴山腹地,在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洞穴河谷取景拍摄。纵然是数九寒天、北风凛冽,演员们依然悬挂在几十米高的悬崖上,冒着滚石风险,以文艺工作者的“愚公”精神再现被誉为“当代愚公”的毛相林及村民们的感人事迹。

在讲述清楚事件的基本脉络后,创作者用“心心相通”的方法建立共情机制,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价值认同。一方面,该片描写党员与群众之间的心心相通。片中的毛书记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由村民投票选举成为村党支部书记。所以,他深知修路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不辞辛苦地争取上级政府的支持,动员村民。村民们将毛书记的付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对他的修路安排大力响应。黄大爷知道修路资金短缺,捐出毕生积蓄。即使儿子在修路时意外去世,他也没有动摇修路决心,仍鼓励大家坚持。

真实生活中的下庄人,栉风沐雨,攻坚克难,用土法子开出了一条脱贫路,使村庄旧貌换新颜;中国电影人再次“开山”,用《开山人》这部电影回应时代、致敬人民,为乡村振兴谱写电影诗篇。银幕内外,两种“开山精神”交相辉映,相互影响,将迸发出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