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历史真实叙事 细节融入审美情境

《问苍茫》实现史与诗的双向奔赴

版次:A03  2023年12月28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问苍茫》正在央视一套首轮播出,湖南卫视、江苏卫视跟播。该剧由陈晋、梁振华担任总编剧,形成了党史专家与资深影视编剧的强强联合。剧作在坚持历史真实叙事的同时,于细节中融入戏剧化内容,以大胆且符合历史情境的艺术加工,赋予红色题材丰富意蕴,实现了人物塑造的升华以及史与诗的双向奔赴。

剧中很多对白都能找到原始文献

《问苍茫》首次重点聚焦1921年至1927年间青年毛泽东从中国革命“早行者”到“开拓者”的历史性转变,这6年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很少表现,却又是毛泽东一生中非常重要的6年。6年间,毛泽东从一个朝气蓬勃的热血青年,成长为具有远大志向的成熟政治家。

该剧请来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担任总编剧,为剧本保驾护航。谈到主旋律作品创作,陈晋表示一定要贴近今天的观众,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先辈们在当年的选择与奋斗,“还原历史不等于唱高调,还原历史恰恰是把历史的精髓拎出来,不仅要复刻历史里的‘人’——先辈们的心路历程,还要让屏幕外的‘人’——观众能切真地有所共鸣。”陈晋透露剧中人物的很多对白基本上都能找到原始文献,“我们就要用这样的语言来还原历史。”

以局部虚构方式展现人物

在高度还原历史的基础上,《问苍茫》也秉承“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原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了部分大胆且符合历史情景的艺术加工,丰满了人物与情感。剧中,青年毛泽东带着对中国革命之问、国家民族前途命运之问登场。全剧开篇第一镜是1921年毛泽东回到长沙,他不顾刚下过暴雨而变得湍急的江水畅游湘江,剧情通过毛泽东与船夫的对话引出人物性情:鱼虾都能游,我凭什么不能游,莫管这水多急,只要摸准了它的脾气,照样有法子治它。

剧中有一场戏是毛泽东告别安源矿井工人,总编剧梁振华分享创作经历时表示,这场戏他构思了很久,最终从经典油画《毛主席去安源》中找到了创作灵感,这张油画被认为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而梁振华最感兴趣的是画中毛泽东右手握着一把绛红色的油纸伞。于是,剧中出现了这样一个桥段:临别时,矿井工人送给毛泽东一把雨伞,毛泽东本想把伞留给工人们遮风挡雨,但工人对毛泽东说:毛先生,你要走的路,很长。

“历史上有没有这句话当然不可考,但无法被证伪的就是我们戏剧表达的空间。”梁振华表示:“在创作中我们是小心地求证、小心地摸索、小心地假设、小心地抒情,在历史脉络之余融入审美情境,让诗意表达有空间、审美意向有空间,以局部虚构的方式来展现人物。”

《问苍茫》中的登场人物众多,整个故事中涉及到的人物有400多个,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有350个。剧情线索复杂,如何从历史中找到一条清晰的叙事主线,是剧本创作的难点之一。主创团队做的是删繁就简,抓准中心。梁振华透露,聚焦1921年至1927年这个历史时期,直面探索正确革命道路中的一系列问题,是《问苍茫》的题旨所在。知行合一,毛泽东通过思想纲领去指导实践,实践得到的成果反过来又促进认知,思想与实践双向促进。找准了这点,我们就梳理出了一条比较清晰的叙事线索。”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