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相处,讲究交心,更讲究舒服。而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状态,莫过于这三点。
1
不紧绷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犹如只手握细沙:握得越紧流失越快,越是用力就离得越远。在任何一段关系中,最好的状态就是拥有松弛感,不紧绷、不拧巴。
东晋名士王徽之与好友戴逵之间的相交,便是如此。
据《世说新语》中记载,王徽之居于浙江山阴,戴逵住在相距百里之外的剡县。
一夜,大雪纷飞,天地皎洁,佳景正待与人赏。王徽之半夜醒来,见此美景,漫步徘徊、赏雪吟诗之际,突然想起好友戴逵。兴致忽起的王徽之,便叫上随从,也不顾天寒路遥,逆水行舟而上,前去戴逵所居之地。翌日,百里迢迢抵达戴家后,王徽之却未踏门而进,而是转身离去。随从不解,王徽之只答:“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戴逵知道后,也只笑道:“真乃知己本色也!”
《易经》上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声音一致才能相互感应,气味相投才会彼此熟悉。
真正的好友,莫过于你懂我的奇奇怪怪,我懂你的可可爱爱。
2
不迎合
庄子说:“圣人之心若镜,不将不迎。”
与人相处,应当如镜。不迎合只相知,不讨好只依伴。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时常引人艳羡,他们也被人称为“文坛双剑”。两人志趣相投,才气相当。生活中能够相互欣赏,也会有共同语言,切实将琐碎的日常,过成了诗一般的模样。
一次,记者前往钱钟书家采访,见那几十平方的家里,陈设简单,除了书还是书。二人之间的生活平淡如水,常常是钱钟书伏案写作,杨绛在一旁缝补衣服或是看书。他们忙碌时互不干涉,闲暇时探讨学术、共话家常。
没有刻意迎合,更无需费力讨好,有的只是心与心之间的共鸣。
就像顾城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两个人之间的相处,应当是能量的互换加持,而非多余的累赘负担。不迎合、不讨好,相知相依过余生,便是人生的莫大幸事。
3
不敷衍
《增广贤文》有言:“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甘甜的酒只与知己的人喝,交心的话得说给不敷衍的人听。
苏轼被贬黄州时,心志低沉,好友张怀民亦是不得志于此地。一日夜里,苏轼见窗外银光入户,月色正好,便欣然起行,前往好友张怀民的住处。本是夜深安睡之时,张怀民却称自己还未入榻,起身与苏轼同游承天寺。
面对苏轼的突然来访,张怀民并没有敷衍了事,而是与失眠的好友闲庭信步,相与赏月。两人从月下美景谈到未来宏图,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理想。在相互的真诚相待中,感情也愈发真挚浓厚,成为了一生的至交好友。
茶因不饮而凉,人因不惜而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互相的,你待我如何,我便待你如何。
坦诚相待,真心以往,不敷衍不含糊,才是最暖己心。
作家苏岑说过:“跟谁舒服就和谁在一起,朋友也是。”世上没有统一的相处模式,没有已知的感情模板。全凭彼此相应、用心经营,方得轻松自在、久处不厌。
好的关系,需要维护,亦需要筛选。愿余生我们寻到知心好友,享受自在人生。 国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