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已是古来稀 带领村民共富裕

版次:A02  2024年01月04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报通讯员 殳建雨 吴正田

上世纪70年代,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泉源村村民朱玉萍曾是泉源大队民兵营长,她从村党支部书记一职上退下来以后,一直辛勤地在家乡的土地上耕耘着。

2014年,朱玉萍发现村西边一片耕地成了抛荒地,非常可惜。于是,与村干部们商定,流转了本村17户农民约200多亩的荒坡地,种植了果树等作物,成立了兴泉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让本村的残疾人、退役军人及赋闲在家的村民到她的果蔬基地里干活、赚钱,让他们的日子富裕起来。

刚开始时,每天早上4点多钟,朱玉萍和丈夫唐华中便来到荒地里,挥舞着镰刀,将蒿草及棘刺砍掉,然后开荒、整地。她获悉种瓜蒌收入可观的信息后,主动与安徽省农科院联系,邀请该院技术人员为合作社的社员们进行瓜蒌栽植的技术培训。她又到六安、岳西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回来后与本村及马岗村的几位村民共同栽种了60多亩瓜蒌。由于实施了科学的管理,瓜蒌连年喜获丰收,每年获利10万多元。2020年,瓜篓突患烂根病,因为防治不及时,先后枯死。

一次,朱玉萍在市场上见到一种个头大、卖相好的梨,她买了一个品尝,味道很好。一打听,这种梨叫秋月梨,产地在怀远县。于是,她迅速赶到了怀远,请种植梨树的老师傅来泉源村传授梨树的栽植、修剪等技术。2023年,她栽种的200多亩梨树喜获丰收,每个梨重达0.5公斤,收入达10万多元。

朱玉平深知残疾人外出打工的难处,因此,她将村里残疾人、困难户的联络方式全部记在了日记本上。只要果园里有活干,她立刻通知他们来果园干活,每人每天100元报酬。除此之外,她还向他们手把手地传授种植和管理经验,使他们增加了收入。

目前,朱玉萍流转了村里30多户农民约300亩的土地,社员达30多人。果园里种植的板栗、核桃、坚果、山楂等果树长势喜人。她还在果园里套种了石斛、地参等中药材及蔬菜等,已在村民中进行了推广栽种。逢年过节,朱玉萍总会带上礼物看望慰问她的员工。

见母亲操劳不停,朱玉萍的子女劝她说:“妈,你今年都73岁了,该含饴弄孙、安享天伦之乐了,歇歇吧。”朱玉萍笑着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永远没有退休的时候。小车不倒只管推,我的果园能为村民们增加一些收入,我高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