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孤勇者的传奇人生

版次:A06  2024年01月04日

淮南日报社严正声明


长期以来,淮南市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未经淮南日报社授权同意,肆意、擅自、无偿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录制发表淮南日报社(含淮南日报、淮河早报、淮南网以及淮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掌上淮南新闻客户端等平台)记者采写的新闻稿件,特别是部分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不注明稿件来源、原创作者(或者采取隐匿、模糊形式处理稿件来源、原创作者),肆意、擅自删节、修改淮南日报社记者原创新闻稿件,严重违背新闻职业准则和道德,严重侵害淮南日报社版权,严重损害淮南日报社新闻记者权益。

现声明如下:

凡淮南日报社记者署名的文字、图片以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形态作品和融新闻作品,版权均属淮南日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各类自媒体和各级政务新媒体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在醒目处以醒目和规范方式注明来源、作者。违者,淮南日报社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北宋名臣如云,称得上“群星闪耀”,包拯就是其中最耀眼的星辰之一。

滕非的《包拯传·大宋孤勇者》,其气质恰如包拯给人的感觉,温和但有边界,刚劲而不霸道,给人带来很多启发。

1

任何历史人物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公元1027年的科考,29岁的包拯初登朝堂,《包拯传·大宋孤勇者》从这里开始。

包拯考中进士之后,辞官不就,回家赡养父母。10年后父母俱已离世,包拯出任天长知县。后调任端州知府,三年后入京,数年后出京、返京,从殿中丞一路升迁至枢密副使。1062年,包拯病逝,被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宋仁宗赵祯生于1010年,十三岁继位,1035年,垂帘听政的章献太后刘娥去世,仁宗亲政,1063年,仁宗病逝。可以说,包拯和仁宗朝的大宋一同成长、沉浮。

书中记述,宋对西夏战争屡败,被迫以“岁赐”妥协,对辽增纳岁币求和。土地兼并及冗官、冗兵、冗费现象日益严重(包拯亲历其中),范仲淹等人庆历新政失败。有此背景,星辰的明暗和闪烁才被赋予历史的意义。

2

包拯的民间形象主要来自《狸猫换太子》《铡美案》等传统戏曲作品和《三侠五义》等通俗文学作品的塑造,树立了包拯不畏强暴、刚正嫉恶、处事干练的形象。

在《包拯传·大宋孤勇者》中,包拯孝老爱亲、爱民如子、嫉恶如仇,用血肉之躯和聪明才智在北宋的星空下,划出一道慰藉民心的温暖之光。

一是为亲孝悌。包拯中举后,弃官不做,回家赡养父母。他用10年时间,完成了对父母养老送终之后,才开始上任。因此包拯谥号中有个“孝”字,这是朝堂对他家庭美德的褒奖。

二是为民怀德。包拯初任知县,工作成效显著,被提拔至端州任知军州事,他在此解决了地方内涝和群众吃水难题,并发展州城经济,让端州从穷山恶水变为边陲名城。当京官时,在饥馑之年暗访陈州上奏朝廷,推动为受灾地方出台减免税收政策,安排用义仓之米赈灾,保全百姓性命,维护民生之本。再到任京东转运使时的赈灾,任陕西转运使时改革吏治、整顿兵务、减税减赋……包拯在具体工作上不拘泥于固有规定,方法灵活管用,问题导向明确,所到之处,必有所成。

二是为官刚正。公元1030年,包拯调入京师御史台,从他上奏阻止仁宗重修上清宫开始,到论国家用人、弹劾张若谷、惩治阎世良、重审张可久,弹劾韦贵、王逵、张尧佐、张承祐、李淑、宋庠等,均取得了成效,史书称其“性峭直”“甚嫉恶”。包拯的刚正有着丰富而智慧的“道”与“术”的结合。作者笔下的包拯形象,是历史的,也是文学的,剥离传奇色彩之后的凡人英雄,勇武而顾大局,智慧而知进退。

3

包拯从地方调入帝都御史台,御史中丞王拱辰站在庆历新政改革派的对立面。

保守派需要包拯向改革派开火的时候,包拯并无过于积极的表现,虽然他数次抨击按察使制度,质疑按察使权责的泛滥,要求朝廷要重视冤假错案,慎用各类死刑,并针对新派即将废除“封弥誊录”时提出了反对意见,但他仅是对事不对人,尽职尽责而已。

包拯始终以大局为重,这种务实的勇气和作风,至今值得学习。

包拯常说:“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包拯传·大宋孤勇者》语言简洁,叙述疏密有度,人物描述鲜活,评价史事中肯,以上都是闪光之处。

曹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