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封丹寓言》中有一个故事。北风和南风打赌,看谁可以把路人的大衣脱掉。
北风率先出手,吹起一阵猛烈的寒风,结果路人却将大衣裹得更紧了;随后南风不紧不慢地出手,徐徐地吹起一阵轻柔暖风,人们觉得浑身暖和,便纷纷脱下了大衣。
在这世上,凡事过刚则易折,过强则难久,一味强硬却总要处处碰壁。正如作家曹文轩所说:“世界上最有力量的物质不是重与刚,而恰恰是软与柔。”
懂得以柔克刚,才能进退有度。
1
言语柔软,是一种修养
“真正高情商的人,坏话好说,狠话柔说。”说话柔软,体现的是对他人的尊重与体贴,也体现一个人自身的修养。与人相处,比起唇枪舌剑,更让人舒服的,是温言细语。
朋友阿伟的公司新招了一位刚刚毕业的学生。刚开始工作那几天,阿伟就发现他能力很强,可是很粗心,工作经常差错不断。
有一次,他打印的文件上有几个错别字,小心翼翼地等待领导批评。阿伟想了想,对他说:“这份文件做得真不错,我相信你能做得更认真更细心。”
听了这话,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从那天起,他再也没出过什么错。
说话柔软,并非刻意讨好,而是把别人放在心上,处处体谅。作家达西说,说话柔软是一种艺术,它以温柔、委婉、细腻的方式传达信息,让人感到舒适和被尊重。
开口时,语速适当放慢,语气尽量温和,与人交往自然更加顺心。
2
姿态柔软,是一种境界
在西安兵马俑博物馆里,有一尊“跪射俑”,被称为镇馆之宝。它是唯一一个保存完整的兵马俑,历经两千多年,衣纹发丝依然清晰可见。
据考古专家们分析,它之所以能保存得如此完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低姿态。兵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结构,遇到棚顶坍塌时,最先受到冲击的会是挺立的陶俑。其次,跪射俑弯下身子,重心在身体下方,稳定性也比立姿俑大大增强。
做人亦是如此。
古人云,水因善下终归海,山不争高自成峰。每个人都难免会有陷入低谷,或受人刁难的时刻。放低姿态,才能够避免不必要的碰撞,在不动声色中强大自己。
学会收起无谓的棱角,拔掉身上多余的刺,能忍他人不能忍之事,自能成别人所不能成。
3
行事柔软,是一种格局
网上有人提问:“为人处世,最难做到的一点是什么?”有个高赞回答说:“点到为止。”行事别太强硬,留给他人几分余地,才能大事化小,把路走宽。
《资治通鉴》里记载了一个“失马赠酒”的故事。
春秋时期,秦穆公最心爱的一匹马走丢了,被山下的百姓抓到吃掉了。很快,这些百姓就被士兵们抓了起来。按照秦朝律法,这些人都将要以偷盗罪名被斩首。
秦穆公得知后,心中不忍,于是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并请他们一同喝酒。
几年后,晋国攻打秦国,秦穆公被敌人包围。命悬一线时,当初那些杀马吃肉的百姓们,突然杀出,将秦穆公救下,来报答他的恩德。
秦穆公也没想到,自己当年心一软,救了百姓,更救了自己的性命。有一句话说:“在这个世界上,谁都会有马高蹬短、山穷水尽的时候,留一些余地,是给自己一些退路。”
如《朱子家训》所言:“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不把事情做绝,看似是给别人行方便,其实也是给自己绝后患,攒情面。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行事柔软,与人为善,方能从容进退,活得游刃自如。
《道德经》中,弟子商荣问老子:“为何人老了,牙齿掉光了,舌头却还在?”老子回答说:“牙齿之所以都掉了,是因为它过于刚强;而舌头因为柔软,所以能一直存在。”
在这个世界上,凡事过刚易折,柔软才是处世之道。能伸能屈,能进能退,方能活得更加通透和坚韧。
来源:人民网